1951年4月,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勢如破竹,美軍節節敗退。面對戰局不利,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徹底失去理智,向華盛頓提交了一份驚人的作戰計劃——投擲26顆原子彈轟炸中國,甚至提議在鴨綠江沿岸制造一條“放射性地帶”,徹底切斷中朝之間的聯系。
然而,就在這份瘋狂計劃提交幾小時后,美國總統杜魯門突然召開記者會,宣布解除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
這位二戰英雄、美軍五星上將,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從巔峰跌落?這場“核戰邊緣”的鬧劇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博弈?
1950年底,志愿軍入朝參戰后,美軍遭遇慘敗。麥克阿瑟惱羞成怒,將失敗歸咎于華盛頓對他的“限制”,并堅持認為,只有全面擴大戰爭才能扭轉戰局。
他向五角大樓提交了一份“遲滯目標”清單,要求使用26顆原子彈,其中:4枚轟炸志愿軍進攻部隊;4枚襲擊中國空軍集結地;其余用于摧毀中國東北的工業設施。
他甚至狂妄地宣稱:“投擲20至30顆原子彈,就能讓中國屈服!”這一計劃不僅包括核打擊,還涉及封鎖中國海岸、轟炸工業城市,甚至允許蔣介石反攻大陸。
麥克阿瑟的核戰計劃,徹底激怒了杜魯門政府。原因有三:一盟國強烈反對:英國首相艾德禮緊急飛往華盛頓,警告杜魯門,若使用原子彈,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二蘇聯的核威懾:當時蘇聯已擁有原子彈,并明確警告“炸彈也可用炸彈回敬”。
三美國戰略重心在歐洲:杜魯門認為,朝鮮戰爭只是局部沖突,真正的威脅是蘇聯,而非中國。
更讓杜魯門無法容忍的是,麥克阿瑟公開挑戰總統權威。1951年3月,他擅自發表聲明,宣稱要“徹底擊敗共產主義”,直接破壞了白宮正在秘密籌劃的停戰談判。
1951年4月10日,杜魯門簽署解職令,但為了避免麥克阿瑟提前得知后“搶先辭職”,白宮決定秘密執行:命令由陸軍部長佩斯親自遞送,而非通過常規軍令系統。
杜魯門先召開記者會,全球直播宣布解職,讓麥克阿瑟毫無反應時間。
諷刺的是,麥克阿瑟當時正在東京宴請客人,直到記者打電話詢問,他才得知自己被撤職。這位曾經叱咤太平洋戰場的五星上將,就這樣以最羞辱的方式結束了軍旅生涯。
麥克阿瑟的失敗,不僅是因為他的軍事誤判,更是因為他的政治愚蠢。他低估了中國的戰斗力,高估了美國的核威懾,更嚴重的是——他忘記了軍隊必須服從文官政府的鐵律。
杜魯門的果斷撤職,避免了朝鮮戰爭升級為核大戰,但也留下一個歷史警示:當將軍的野心超越國家戰略,再輝煌的履歷也救不了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