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暑托班都是報名者踴躍,公益性的往往名額“秒搶”,校外培訓機構主辦的收費性暑托班“既叫好又叫座”的并不多。有家長提出,能否像上世紀80年代前那樣,在社區里弄恢復“暑假小小班”?在采訪中新民晚報記者發現,這樣的建言或許已無多少實操的可能,但暑假生活的與時俱進更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
暑托班不是“暑教班”
“你們老師是怎么輔導的?”“上課那么吵,老師也不管?”花了好幾千元報的某培訓機構的暑托班,家長陳女士有些無奈,感覺“物不所值”。但主辦方的態度是比較直白的,暑托不是“暑教”,而主要是“托管”,孩子不惹事、不磕著碰著就行。陳女士說,兒子上2年級,其實也是蠻辛苦的,早上8點鐘就要頂著太陽步行1公里多去一家商場里的暑托班,下午3點半又要冒著大太陽回家,負責接送的外公外婆也跟著受累。而且,培訓機構是不負責午飯的,由家長點外賣送到教室門口,開飯時再由老師送到孩子們的手里。孩子的外公說,孩子放假待在家里,父母不放心,怕做不好功課,還怕打游戲、看電視傷了眼睛,想想四五十年前,家門口的“暑假小小班”遍地開花,同一條弄堂里就有好幾個,比現在的收費暑托班更便民、更實惠。
創新暑假生活模式
那時的“暑假小小班”通常將一個弄堂同年級的四五個孩子分為一組,地點設在某家的客堂間、天井或曬臺,有的設在弄堂的空地上。每天上午8點鐘開始,大家圍在一張四方小桌子或露天石桌邊寫作業,還會有學校班主任或任課教師巡視每條弄堂,看看有誰缺席并督促大家把作業寫好。中午11點,孩子們各回各家吃午飯。下午3點鐘過后,“小小班”又熱鬧起來,有的下棋、有的打乒乓、有的看小人書。居委會干部有時也會組織孩子們以“小小班”為單位,參加諸如大掃除、拍蒼蠅、貼宣傳標語等公益活動。
上海市特級教師陸繼椿說:“類似從前的‘暑假小小班’,照原樣恢復或許已經沒有可能,但由社區牽頭,創新暑假生活模式,還是有可能且有必要的。小區里有空閑的老年活動室、有各種健身器材,都可以成為孩子們暑期的樂園。把孩子們組織起來,不是像過去那樣以做暑假作業為主,而應當突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社區里有老干部、老勞模、老教師等,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活動內容應該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比如非遺傳承、科普講座等。”
涇彩文創工作室暑假里送課程進社區
調動資源送課上門
里弄“小小班”多半很難回來了,但社區、學校是不是該有哪些主動作為呢?
在閔行區的各種公益性暑假班里,有一個名為“葫蘆吉祥”的文創班,列入了區級市民美育項目“愛藝閔行”。送課方負責人、涇彩文創工作室主理人董慧介紹,已經有區群藝館、吳涇鎮、莘莊工業區文體中心“點單”邀請他們去為孩子們開課。課堂上,老師帶著孩子們從認識葫蘆的品種和挑選合適的葫蘆開始,逐漸學會在葫蘆上繪制圖案、學習葫蘆香囊的制作工藝,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用AI技術設計葫蘆燈。她說:“我們從6月份就開始報名了,在兩個月的暑假里都有開班。我作為師資供應方,是通過區里的專門平臺招募的。由于是公益項目,暑假班的學習都是免費的,各場地方負責管理等具體事宜。我覺得,由第三方送課上門,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各方的資源,為孩子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暑假活動內容。”
原標題:《新民教育觀察|“小小班”已成回憶,誰來助力家門口的公益暑假班?》
欄目編輯:郜陽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