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劉漢龍、熊學成
清晨六點半,淮北哨所的起床號照常響起,卻不再有往日整齊的腳步聲。
二級上士張韋琳摸著斑駁的大鐵門,旁邊墻上的隱蔽處還留著3年前他用小刀刻下的“到此一游”,涂鴉多年來沒人發現過。這個曾經讓他抱怨蚊蟲多、信號差的地方,此刻竟像一顆磁石,讓他流連徘徊。
“韋琳哥,這口鍋就不帶走了?”賀子龍舉著用了好幾年的大鐵鍋,鍋底還有一個大大的補丁。
宿舍樓前的小菜園里,幾株辣椒苗還在風中搖晃,那是新兵吳澤政偷偷種下的。幾個人默默收拾著物品,沒人主動提起“無人化”三個字,只把陪伴自己多年、早已磨破邊的線路圖冊仔細塞進背包。
“我們再巡一次線吧。”張韋琳的聲音有些發悶。這支巡線隊伍曾在暴雨中互相攙扶、穿過泥水;也曾在寒冬里圍坐在線路旁邊,吃著自熱米飯。
他們走過熟悉的麥田,重新固定了插在土壤里的舊標石,那是去年老苗退伍時,大伙一起重新埋起來的。
該哨所地處安徽北部,承擔著重要的通信任務。這里地形復雜,過去,官兵們依靠人力完成日常巡線、通信保障等工作。
如今,隨著科技的創新推進,智能監控設備已經在點位全面部署,能24小時精準捕捉異常動態,這些沉默的“新兵”即將接替他們守護這片土地。
上等兵吳澤政蹲在地上,用樹枝在沙土上畫著營房的輪廓,安慰道:“咱們以后在新崗位上,也能隨時通過系統看這里!”
上車前,班長張韋琳把大門鑰匙仔細收好,“等下次回來,得讓這些新設備給我好好‘匯報’工作!”隨著最后一盞營房燈熄滅,淮北哨所完成了有人值守的最后一天。
轉型,不僅僅是值守方式的改變,更是通信力量的迭代升級。當智能設備開始全時運轉,過往巡線路上的堅毅身影、深夜訓練的嘹亮口號、戰友間互助的溫暖情誼,都將成為不可磨滅的回憶。
帶著淮北哨所賦予的力量,官兵們將奔赴新的崗位,而淮北獨立班也會變成“淮北無人值守臺站”,它會在智能科技的守護下,繼續為國防力量發光發熱。
主 編 |陳一凡
編 審 |張少波
編 輯 |王石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