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操作像極了頒獎禮上感謝導演卻忘了編劇,虛偽得讓人想笑。網友說得狠:“她感謝的哪是善良,是自己能使喚動別人的權力。”
深圳盧女士最近火了,但不是因為旅游美照,而是靠一塊1200元的兒童手表,上演了一出“當代愚公移山”——只不過移的不是山,是8噸垃圾。
這操作,把北大教授錢理群說的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演活了,比教科書還生動,比電視劇還荒誕。
盧女士的旅游攻略怕是沒做好,倒是把“維權指南”背得滾瓜爛熟。孩子丟了手表,正常人頂多罵句“敗家子”,她倒好,先找派出所定位,再打3小時 12345投訴,最后逼得大同城管局出手。
這架勢,比丟了鉆戒還激動,網友調侃:“這手表怕不是鑲了鉆?還是藏了國家機密?”
最絕的是她的“邏輯閉環”:我丟了東西,就得有人幫我找,不管多麻煩。派出所不找?投訴!車站不管?找城管!反正體制內的人就是為我服務的。這腦回路比高鐵軌道還直,直通“自我中心”站。
有山西網友吐槽:“我們大同人丟了金鐲子都沒這么折騰,她一塊兒童手表,把半個城市攪得雞飛狗跳。”
更諷刺的是她的“表演型感謝”。對著鏡頭說“幸運是善良的人給的”,轉頭就和城管領導合影,把翻垃圾的環衛工人忘得一干二凈。
大同城管局的操作,比盧女士還讓人看不懂。明明是游客自己丟東西,非要安排兩個環衛工人翻8噸垃圾,4小時彎腰駝背,搞得滿身臭味。
完了還包裝成“正能量”,《大同日報》標題寫得比散文還抒情:“在8噸垃圾中‘大海撈手表’,感動深圳游客。”這感動,比劣質雞湯還難喝。
兩個環衛工人連名字都沒留下,就像兩臺“垃圾處理機”,用完就扔。城管局說要 “獎勵” 他們,可網友不買賬:“獎勵能抵得上腰酸背痛?能洗掉一身餿味?”
有人算了筆賬:“兩人4小時,按市場價怎么也得500塊,盧女士倒是掏錢啊,光動嘴算什么本事?”
這出 “正能量大戲” 的荒誕之處在于:本該自己承擔的責任,靠投訴轉嫁給別人;本該花錢解決的事,靠體制內的 “人情” 搞定。就像有人丟了鑰匙,不自己找鎖匠,非要讓物業拆了整棟樓的門,完了還夸 “物業真負責”。
盧女士完美詮釋了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義”。穿得光鮮亮麗,說話滴水不漏,利用規則比誰都溜。她知道12345投訴有用,知道城管怕曝光,知道環衛工人好說話,所以步步為營,把別人的時間和體力當成自己的 “免費資源”。
這類人的字典里,沒有“麻煩”二字,只有“應該”。你是警察,就該為我找手表;你是城管,就該為我調人;你是環衛工人,就該為我翻垃圾。至于別人累不累、臟不臟,她才不管 —— 就像用慣了外賣小哥的人,從沒想過他們雨天會不會摔跤。
有網友扒出她的小紅書帖子,滿篇都是“歲月靜好”“旅游攻略”,字里行間透著“我過得舒服就夠了”的優越感。這和那些住高檔小區、卻嫌保潔員嗓門大的人如出一轍:享受著別人的服務,卻鄙視服務者的存在。
《大同日報》的“感動”報道,成了全網笑柄。網友改標題改得飛起:“《8 噸垃圾里撈手表,深圳游客感動大同環衛工 —— 才怪》”“《精致利己主義者的勝利:我的手表,你的汗水》”。這反噬力度,比盧女士投訴的嗓門還大。
最戳人的,是環衛工人的“無名無姓”。報道里城管領導姓名職務清清楚楚,干活的工人卻成了“兩名環衛工”。這像極了電影片尾,主角名字加粗,群演連名字都不配擁有。
有環衛工家屬吐槽:“我們掃街時被罵‘影響市容’,幫人找東西時還是‘工具人’。”
更諷刺的是“獎勵”一說。仿佛工人是寵物,給根骨頭就該搖尾巴。網友說得直:“不如讓盧女士請他們吃頓飯,或者直接轉錢,比空口說白話強。”
這就像老板畫大餅,說“好好干以后給你升職”,轉頭卻把獎金給了拍馬屁的。
盧女士的手表找到了,但很多人的“三觀”碎了。一塊1200元的手表,折騰兩個環衛工人翻8噸垃圾,還要包裝成“正能量”,這操作比買櫝還珠還可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