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數據,著實有點意外。
上海海關學院,一個“雙非”院校,錄取分數線648分,直接超過了香港中文大學的645分。更離譜的是,北京電子科技學院某專業組657分,這個分數放在以前,妥妥的985名校啊。
江蘇警官學院甚至被網友調侃成“江蘇第三所985”。
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說,現在的孩子寧可放棄那些響當當的名牌大學,也要擠破頭進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學校。
為啥?
答案很簡單粗暴:更穩定的就業。
從考公熱到選專業,焦慮提前了四年
說白了,現在的年輕人和家長都想明白了一件事:與其大學畢業后再去卷考公、考編,不如直接選個“自帶編制”的專業。
這邏輯鏈條其實很清晰:就業壓力大→考公務員競爭激烈→干脆從源頭解決問題→選擇能直接進體制內的大學和專業。
焦慮,整整提前了四年。
上海海關學院的負責人說得很直白:“如果想進海關,除了我們學校,基本沒有別的選擇了。”這話聽起來霸氣,但背后的邏輯讓人深思。
浙江有個高分考生,放棄985高校,選擇了麗水學院的定向委培項目。只要不掛科、不犯錯,畢業就是公務員。這種確定性,在當下的就業環境里,簡直比什么都珍貴。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其實仔細想想,這種現象并不新鮮。
三十年前,人們考大學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包分配,為了鐵飯碗。
后來市場化浪潮來了,大家開始追求“好工作”。但那時候信息不透明,什么叫“好工作”?很多人其實是懵的。互聯網公司、金融行業、外企。。。這些概念對普通家庭來說,都挺模糊。
現在不一樣了。
信息壁壘被徹底打破,經濟形勢下行,人們對大學徹底祛魅了。
什么985、211的光環,在就業現實面前,顯得那么蒼白。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222萬,這個數字擺在那里,誰還敢賭運氣?
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奇葩”現象:讀了本科又回爐讀大專,能讀本科偏要選大專。為啥?因為大專的某些專業,就業反而更有保障。
實用主義的勝利
這其實是一種集體理性的回歸。
當年那些行業院校,水利的、電力的、海關的,在90年代末大部分都下放給地方了。很多學校為了生存,專業設置開始偏離行業需要,培養模式也變得四不像。
但少數保持行業背景的學校,現在反而成了香餑餑。為什么?因為它們的人才培養真的對口,真的能解決就業問題。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去向好,不是因為學校名氣大,而是因為它培養的人才確實符合行業需求。
這給所有高校上了一課:什么叫面向實際需求設置專業,什么叫培養行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確定性的代價
當然,這種選擇也不是沒有代價的。
確定性,往往意味著限制了想象空間。
公費師范生頻頻違約,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初為了一個“鐵飯碗”,結果發現這個碗可能并不適合自己。
而且,選擇行業學校只是增加了“上岸”概率,萬一沒上岸呢?選擇余地就非常有限了。
更關鍵的是,今天的熱門領域,意味著未來優秀人才的聚集,競爭只會更激烈。今天的確定性,可能是明天的內卷起點。
時代的鏡子
但我們不應該指責這些考生和家長的選擇。
這種現象,本質上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如果市場能提供足夠多的高質量就業機會,年輕人也有更好的選擇,誰愿意提前鎖定一個確定性的工作?而放棄發展的想象空間呢?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的情況是,連“衣食足”都成了問題,還談什么“知榮辱”?
當一個社會的年輕人,開始集體追求確定性而不是可能性的時候,這個社會需要反思的,絕不僅僅是教育問題。
985、211不再吃香,背后藏著的,是整個社會對未來預期的變化。這種變化,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