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日本參議院選舉臨近,一個名為“參政黨”的右翼新興政黨迅速崛起,成為政壇不可忽視的新勢力。相較于傳統政黨之間的議席消長,參政黨依托社交媒體傳播,打出“日本人優先”等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口號,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輕支持者。該黨黨首神谷宗幣準確把握了青年群體對現行政治的不滿與對經濟前景的焦慮,以通俗直接的語言激發了年輕選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參政黨在短短五年內完成了從網絡到現實的躍遷。本屆選舉中,該黨已在全部45個選區及全國比例代表區共推出55名候選人,展露出進軍全國的野心。
當地時間2025年7月3日,日本東京,神谷宗幣出席該黨候選人Saya的競選活動。視覺中國 資料圖
社交媒體助力民粹政黨崛起
把時間拉回到疫情肆虐的2020年,面對疫情期間自民黨與公明黨聯合政權在政策應對和公共信任方面持續危機,以及傳統在野黨陣營表現出來的孱弱無力。一群由地方精英、地方議員和企業家組成的民間行動者發出這樣的呼聲:“既然沒有值得投票支持的政黨,那就從零點開始創建一個新黨。”這一自下而上開展的結黨行動,在當年3月17日正式登記成為政治團體“參政黨”,嘗試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介入到日本政治中。
面對經濟深陷困頓與主流傳媒信譽的崩塌,日本年輕選民日益疏遠政治。然而,由神谷宗幣在社交媒體平臺所發起的“DIY政黨”運動,直擊日本民眾“無黨可投”的痛點,倡導由民眾自身參與到政治重建工作當中。
參政黨具有明顯的右翼民粹主義特征,旗幟鮮明地提出將天皇作為精神象征以復興國家傳統,以“日本人優先”作為核心口號,重點聚焦經濟停滯、財富差距、少子化危機等方面的問題。呼吁回歸到昭和時代引以為傲的“中產繁榮”局面,反對全球化給社會帶來的撕裂,主張通過限制外國資本流入和移民數量來維護社會秩序。
該黨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在輿論場中成功設置了“日本人優先”的議程,著重突出安全與家庭等保守價值觀念,吸引了大量對傳統政治感到失望的年輕選民。它描繪出一幅“回歸真正日本”的自我凈化圖景,呈現出典型的民粹主義動員邏輯。參政黨的出現可視為日本新民粹主義初露鋒芒的開端。
參政黨和以往那些曇花一現的新黨不同,僅用兩年便在2022年參議院選舉中打破沉寂,成功贏得全國比例代表議席。據當年日本放送協會(NHK)與《日本經濟新聞》聯合發布的民調顯示,該黨支持率從不到3%躍升至7%,一度超越部分主流在野黨。
不同于傳統政黨的“精英式話語”,參政黨將自我定位為“聆聽民眾聲音”“不屬于傳統精英”的政黨。擅長利用直播、短視頻、留言互動等數字手段,營造出參與感與歸屬感,其傳播內容簡潔直白、緊貼民眾現實焦慮,在對傳統政治失望的年輕一代中形成了顯著的情感共鳴,打破了“政治與我無關”的刻板印象。
2022年參議院選舉期間參政黨更是大規模利用YouTube、X、電子雜志和郵件通訊等多種渠道開展宣傳工作,黨內核心成員頻繁進行直播并且開展街頭演講、發表政見和政策對談等活動,通過“線下集會+線上傳播”的模式實現政黨主張的病毒式擴散。該黨以“在你手機里的政黨”這一形象融入日本年輕選民的日常生活,這種直接繞過主流媒體并面向社群的溝通方式,讓參政黨構建起一批忠實的網絡支持者群體。
參政黨的傳播策略并非只看重內容產出數量,更充分發揮數字平臺“社群邏輯”優勢,利用語音電子雜志邀請學者與政治人物解析政局,通過每周電訊提供政黨動態與行動指南,形成“內容+組織”一體化傳播生態,打造互動性強且關系緊密的傳播模式,這種模式既提升了信息滲透率,也強化了支持者間情感鏈接與動員能力。
參政黨或成關鍵“搖擺力量”
在長期由自民黨主導的日本政壇中,參政黨的快速崛起起初被視為一時的邊緣現象。然而,隨著日本議會結構日益朝著碎片化方向發展,傳統左右翼對立格局失衡,新興小黨開始在關鍵議題與立法博弈中發揮越來越強的杠桿作用。參政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逐步具備成為“議會搖擺力量”的現實可能性。
根據日本新聞網(JNN)最新的選舉情勢分析,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在此次參議院選舉中能否維持“非改選+改選”議席合計超過半數,形勢變得不確定。根據預測,自民黨原有52席,選后或將降至35~50席;公明黨則可能從14席降至8~13席;相較之下,參政黨有望從現有1席躍升至7~16席,成為本次選舉中最有可能“爆冷”的新興政黨之一。
日本政壇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小黨崛起與快速邊緣化的循環。但參政黨不同于過往以“政策協調”作為目標的小黨,它具備強烈的“信仰型政黨”色彩,支持群體有著較高忠誠度且議題取向明確,在議會內的立場堅定,這種鮮明的政治屬性,使其在碎片化時代更易放大政治存在感。
此次參議院選舉尤為關鍵,因自公聯盟目前在眾議院已處于“少數執政”狀態,參議院選舉結果將進一步影響整個政權結構。日本媒體普遍將此次參議院選舉視為石破茂內閣的“生死戰”。如果參政黨、維新會、令和新選組等新興或非傳統政黨在比例代表區紛紛實現突破,必將加劇國會的碎片化趨勢。屆時,盡管自民黨可能仍維持第一大黨的地位,但聯合公明黨后仍難確保穩定多數,不得不面對“多黨共治”的新常態。
值得警惕的是,參政黨并非被動分食政治紅利小黨,其主張的政治路線和策略已實質性介入政策議程,該黨在經濟議題上主張反對日本央行縮表,要求延續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并反對上調消費稅,還主張設定“國民負擔率上限35%”;在移民、憲法以及教育這些核心議題方面,主張反對外國人參政權,還倡議設立“外國人綜合政策廳”,以此加強對土地與外來人口流入的管理;在憲政議題上提出“日本人優先”修憲綱領,要求強化自衛隊職能并提高防衛預算。這不僅與主流保守派遙相呼應,甚至更具激進傾向。
日本政治將走向何方?
隨著參政黨這類小黨力量逐漸崛起,預示著日本政治正步入以“協商談判”為特征的新階段。這與戰后日本政治史上的“1955年體制”與“1996年體制”不同,上述政治體制均未能完全打破既得利益結構與“非正式協商政治”的慣性,如今,無黨派選民的持續增長與社交媒體對公共輿論的主導,使得體制內外的權力結構呈現出日益碎片化的趨勢。根據《每日新聞》與NHK聯合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無黨派選民在多個關鍵選區的占比已超過40%,依賴核心票田的傳統政黨難以再維持既有的政治優勢。無黨派選民傾向于以“議題偏好”替代“政黨歸屬”,小黨的戰略靈活性和傳播能力愈發凸顯。
在2025年6月22日舉行的東京都議會選舉中,首次參選的參政黨一舉贏得3個席位,得票率約2.22%,從全國比例代表走向地區基層競選,實現落地突破,東京選舉向全國政治格局釋放了明確信號。
鑒于參議院選舉采用全國比例與都道府縣單一選區并行投票體制,其中東京地區的6個席位尤為關鍵。如果參政黨在本次參議院選舉中實現躍進,這種建制外的議會力量,將推動日本政治進入“談判文化”時代。在從議案談判再到聯盟協商這個過程中,參政黨將不再只是政治體系的邊緣反對者,而是借助議會規則之力,重塑日本政治未來的參與者。
在日本國會格局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這種以數字傳播為依托的新民粹主義崛起,正成為日本政治未來不得不正視的重要課題。碎片化議會格局給“搖擺者”創造空間,當這個搖擺力量是以保守、排外、反體制為核心訴求的政黨,其影響的就不只是議案表決的結果,更可能引發日本政治方向的結構性轉向。
(王鵬飛,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講師;天津師范大學國家發展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