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 剛內測時,邀請碼被炒到 10 萬一個。而現在,他們準備裁掉國內大部分員工搬遷到新加坡去了。
總共 120 人的團隊裁撤到 40 人,只保留核心技術和產品人員,賠償條件是 N+3 或者 2N。
說實話,這個裁員條件還是比較良心的。
這些天看到很多媒體都在討論 Manus 的撤離,其中不乏跑路、崩塌、倒閉這類詞語。
但凡愿意多思考一下的人一定知道,內在邏輯或許沒那么簡單。
這就跟我們做產品一樣,表面看到的永遠是功能、交互、視覺,但內在的產品邏輯、業務邏輯、商業邏輯才是支撐。
今天我們不談 Manus 產品本身,而是想聊聊產品的生存環境問題。
首先,Manus 依舊有不錯的用戶基礎,活躍用戶達到千萬級。其次,Manus 所在的團隊剛完成一筆 7500 萬美元的融資,估值 5 億美元。
另外,這個團隊總共也才 120 人。
有產品、有用戶、小團隊、沒那么缺錢,那為什么如此火的 Manus 要裁員并搬遷呢?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原因,就是遇到了不可抗力因素。
這是產品之外的原因,不受產品價值、用戶需求、業務發展影響,而是生存環境的制約。
Manus 拿的是硅谷的美元融資,這觸發了 美國《對外投資安全計劃》審查。
簡單說,就是金主所在的大陸對于增強另一塊大陸 AI 實力的事情有所限制,并且有法規來作為約束。
在這個環境因素下,投資者會要求 Manus 做出選擇,選擇去一個適合生存的環境繼續發展。
注意,這不是我們在限制,而是被限制。
現在做 AI 產品已經不再單純是產品和技術的競爭,也不是商業模式和資本的比拼,而是那股不便言說的暗流爭奪。
這一點,和 PC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很大的不同。
過去,我們聚焦在產品創新、用戶體驗、商業模式上。如今,在此基礎上還要新增一個生存環境。
此外,AI 產品所需的算力資源就是生產資料,如果源頭出現限制甚至斷流,那產品就無從發展。
就像《三體》里的外星人通過限制人類科技迭代來封鎖技術和社會進步一樣,這是從根上動刀子。
美國對高端 AI 芯片的管控直接限制了 AI 產品的迭代,這種做法跟產品無關。
再就是商業化。
國內對付費產品的接受度沒有海外那么高,這對于成本居高不下的 AI 產品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用愛發電的事畢竟不長久。
生存環境受限、生產資料受限、商業模式受限,Manus 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選擇。
如果換位思考的話,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相對被動的選擇。
你可能會問,難道去了新加坡就會更好么?
會不會更好我不知道,但以上三個限制會得到一定的改觀,至少他們能獲得一個不被打壓的生存環境,以及一個不受限制的公平競爭,同時也能更有利于針對全球市場。
上一個在這方面飽受困境的產品你們應該都知道,Tiktok。
做產品最大的痛苦,不是產品沒有價值,不是用戶需求搞錯了,也不是商業模式不成立,而是外部環境制約了你的生存。
有句話這么說,你可能什么都沒做錯,但你生在了一個錯誤的地方和時刻。
要說做產品的悲哀,或許這才是最大的。
我覺得 Manus 會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尤其是對國內一些 AI 創業團隊來說,是有極強借鑒意義的。
以后做 AI 產品,可能從一開始就要考慮清楚自己在哪的問題,面向哪個市場,賺怎樣的錢。
因為,這就是選擇自己的生存環境。
我看了 Manus 創始人肖弘在社交媒體上的發文,其中有一句話他是這么說的:
「如果最后有不錯的結果,證明作為中國出生的創始人,也能在新的環境下做好全球化的產品,那就太好了」。
最后,他也引用了 上大學時自己的偶像發在飯否的那句話,「多少艱苦不可告人」。
這個偶像,就是你們現在用的這款產品的產品經理。
是啊,多少艱苦不可告人,沒人能真正理解自己,除了自己。
祝福 Manus!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創業時最怕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并非源自內在,而是外部的不可抗力。
當初我在一家創業公司拼搏了 5 年,最后還是選擇了離開,對那種無力感有切身體會。
創業維艱!
PS:杭州線下產品訓練營正在報名中,學會我做產品的全套方法,提升個人綜合能力。今年杭州就一場,占座聯系我:tangren05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