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鑫雨
編輯|蘇建勛
2025年6月末,美國舊金山的一場科技峰會中。一張傳單,出現在多場閉門會的每個座位上。這張A4紙白底黑字,炫耀式地印著兩行大字:
$36 Million ARR in 45 Days, 8 Products in 10 Weeks(45天實現3600萬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10周上線8個產品).
這張成績單,源自一款通用AI Agent,Genspark,背后公司MainFunc的創始人,是前百度集團副總裁、小度科技CEO景鯤。
“海外的企業都驚了,都在問Genspark背后的公司是什么。”一名常駐硅谷的AI從業者告訴“智能涌現”。
2025年5月19日,MainFunc創始人兼CEO景鯤曾在X上曬出了Genspark ARR
2025年以來,全球科技圈的目光,注定有一部分聚焦在了華人AI Agent上。
上述從業者記得,展會上不少硅谷VC都提到了Genspark,以及Agent初代頂流Manus,“上一次華人AI這么受矚目,還是DeepSeek V3和R1的發布”。
不僅VC,埃隆·馬斯克等科技KOL,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對Manus、Lovart等華人Agent點贊評論。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其中不得不提的,是Agent浪潮的“敲門磚”,Manus。這款由Monica團隊開發的通用Agent,已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多個神話:
2025年3月,Manus發布的當月,就達到了2300萬的MAU;
一個月后,Manus又被曝出獲得了Benchmark領投的7500萬美元融資,投后估值迅速跨越5億美元門檻——這在地緣關系緊張的當下,是中國團隊尤為稀缺的一筆海外融資。
圖源:Manus官網
可以說,2025年,華人團隊,開啟了一場全球范圍內的Agent狂歡。
AI Agent,AI智能體,指的是可以自主規劃任務、調用外部工具,并且交付結果的AI應用形態。換句話說,AI不只用于簡單的聊天,而是可以像人一樣干實事。
這并非一個新鮮概念。2023年6月,彼時仍是OpenAI應用研究主管的Lilian Weng(翁荔),發布的一篇六千字長文《LLM-powered Autonomous Agents》,迅速在方興未艾的AI應用層拉齊了創業的共識:做Agent。
然而,囿于提供智力的“大腦”,底層模型的能力,彼時的Agent,大多依然局限在“聊天”,或者RPA(流程自動化)的框架中,沒有實現真正的落地。
后來,2023年11月,隨著OpenAI低代碼開發工具GPT Builder的發布,Agent也伴隨著“開發門檻被OpenAI降低,創業公司沒有護城河”的質疑聲,迅速熄火。
一名曾在2023年投資了數個Agent應用的投資人對“智能涌現”坦言:“這幾個應用在2024年活得不好,最后大家都開始重走傳統RPA的路線,痛苦做定制化。”
2025年,Agent“文藝復興”,創業者卻迎來了真正的風口。
與2023年的“紙上談兵”不同,2025年的Agent浪潮,脫胎于客觀的技術躍升、成為新共識的產品形態,以及看得到的用戶規模和收入。
智能涌現制圖
其中,Claude和Manus,一個海外模型,一個國產應用,成了開啟這場Agent大爆發的導火索。
前者不僅在2025年2月25日,發布了混合推理模型Claude 3.7 Sonnet,直接斷層抬高了模型的編程和開發性能,還在2024年11月,發布了對Agent生態至關重要的協議,MCP(模型上下文協議)——這意味著,AI可以自由調用支持MCP的外部工具,無需經歷繁瑣的適配。
至于Manus的火,則無需贅述。比起推敲營銷策略,Manus最大的意義,在于為迷茫的從業者,定義了Agent的產品范式。
可以發現,此后發布的Lovart、YouWare、Fellou2.0等Agent應用,都能看見Manus的影子:顯示思維鏈的對話框,配上任務執行的可視化面板。
Manus任務執行界面。圖源:“智能涌現”試用
一名知情人士告訴我們,設計Agent Lovart背后的公司LiblibAI,在2025年初就計劃布局設計類Agent,但苦于找不到產品形態——直到Manus發布。他提到,Manus發布后第三天,Lovart團隊才開始激進研發。
不過,烈火烹油的景象背后,如何維持繁榮和增長,已經讓Agent們備感焦慮。
新鮮感制造的增長紅利正在逐漸消退。SimilarWeb的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Manus的月訪問量從3月的2376萬次,跌到了6月的1730萬次;Genspark的月訪問量從4月的888萬次,下降到了6月的769次。
變幻莫測的地緣局勢和政策,也給華人Agent,尤其是海外業務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Manus已經做出了選擇。2025年6月以來,裁撤中國員工、清空中國社媒、組建新加坡團隊、中文網站顯示“在你所在的地區不可用”,種種跡象表明,Manus正在退出中國市場。
Manus給出的解釋,是為了經營效率的調整和國際化的布局。然而,更多人認為,退出中國市場的動作,其實與美國財政部對海外投資的監察有關。
“包括Benchmark在內的幾個Manus投資方,應該都受到了美國財政部的壓力。”一名投資人分析,“以后想要在海外拿錢的企業,應該都會面臨市場二選一的難題。”
從高開,走到焦慮,Agent行業只過了3個月。
一名AI從業者,曾在VentureBeat Transformer大會上,偶遇了Genspark創始人景鯤,和他的團隊。他對“智能涌現”回憶,這位明星創業者的焦慮溢于言表。
他聽到景鯤對員工提出一個問題:Genspark接下來,到底該怎么做?
ARR火速沖上千萬美元,通用Agent突出大廠重圍
縱觀這一波仍在愈演愈烈的Agent熱潮,有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一方面,Agent實現高營收的速度快得驚人。比如,達到1000萬美元的ARR,Genspark只用了9天——相對的,AI Coding領域的明星企業Cursor,實現1000萬美元ARR,用了21個月。
當然,ARR統計的口徑或許有待考證,但Agent營收狂飆,也證明了一點:經過兩年的市場教育,國內外用戶用AI解決問題的意愿,正在提高——這位AI創業者,創造了快速變現的肥沃土壤。
另一方面,一向是大廠舒適區的通用型產品,在Agent賽道,卻最先在創業公司之間爆發、驗證。
“智能涌現”統計了2025年以來初創企業和大廠在通用Agent上的布局。可見的是,無論是發布產品的數量,還是商業化的進展、產品的影響力,更為激進的,反倒是初創公司。
即便百度的通用Agent“心響”至今沒有收費,知情人士對“智能涌現”透露,心響的DAU并不高,發布僅短短3個月,“就不再激進投資源去做了”。
智能涌現制圖。
這是一個略反共識的現象。
擅長“大產品”的大廠,在AI創新時代,卻往往受制于組織的慣性、對政策和監管的謹慎。
一名百度的員工就告訴我們,由于聚焦國內市場,心響無法自由接入Claude、Gemini等高性能海外模型,“功能上是有遺憾的,團隊要花很多力氣解決工程問題。”
靈活高效,成了AI時代初創公司蚍蜉撼樹最大的優勢。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ZengyiQin在X上對Manus做出的評價,就是當下快速崛起的通用Agent的寫照:“是一個很好的產品,但并不是技術突破。”
在一定程度上,Manus的產品哲學,也探索出了當下AI應用創業的一條突圍路徑:
快速響應最新的技術,基于第三方的模型和其他技術,高效構建產品,并在海外這一更成熟的市場,做增長和商業化的驗證。
初創公司在其中需要做到極致的,一是速度要快,搶先建立用戶心智。
做出Manus,50人的團隊只用了3個月。知情人士告訴我們,Lovart從激進研發到上線,只花了不到2個月。
技術、概念的紅利期是有限的。能明顯看到,只有緊跟Manus發布的Lovart承接住了部分聲量,此后打著“the world’s first xxx agent”“xxx領域Manus”旗號發布的Agent,基本水花平平。
創業者們要下工夫的另一件事,是尋找場景、定義產品形態,以及用必要的工程手段打磨用戶體驗。
即便“套殼”了多個模型,但Monica創始人肖弘的觀點“殼有殼的用處”,已經成為共識。在2025年7月18日分享的博文中,Manus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季逸超 (Peak)分享了團隊在上下文工程上花費的工夫:4次重構了智能體框架,去提升Agent的運行速度和可擴展性。
通用不是未來,垂類才是創業的王道?
很多Agent產品看似聲勢浩大,但實則沒什么用處。
比如,不少用戶評價,即便是執行生成網站、研報分析等基礎任務,Manus依然存在“幻覺”、前后不一致、意圖理解不到位等問題,實際體驗并沒有官方demo那般驚艷。
數據的滑落也意味著漂亮ARR的背后,通用Agent的PMF(產品市場匹配度)還沒有完全驗證。自發布以來,Manus、Genspark的月訪問量,總體上都呈現出下滑的趨勢。
“同樣是花錢,用Manus不如直接用Claude 4,模型交付的質量反而更高。”一名從業者告訴“智能涌現”。
這也側面指出了初創公司,在通用Agent賽道中的劣勢:產品性能過于依賴第三方模型的智能。
“未來通用Agent,大概率會被OpenAI、Anthropic(推出Claude的公司)等掌握頂尖模型的廠商做出來。”一名AI投資人告訴“智能涌現”,“對這些模型廠商而言,做通用Agent就是順手的事。”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為了使用OpenAI面向ChatGPT Pro用戶推出的Agent “Deep Resaerch”,約20%的用戶升級成了每月訂閱費高達200美元的Pro會員。
至于“Manus們”的終局,上述AI投資人對“智能涌現”提出了他的判斷:“最終創業者的通用Agent,還是會逐漸轉型成垂類Agent。”
如今,不少在垂類領域起家的AI公司,都將業務版圖延伸到了垂類Agent。比如2023年發軔于圖像模型社區的LiblibAI,發布了設計Agent Lovart。
曾是米哈游創始人的蔡浩宇,也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款AI游戲《Whispers from the Star》,游戲中的角色就是一個個Agent,用戶可以通過與Agent的交互,觸發不同的劇情。
智能涌現制圖
即便如今的模型性能,還無法支持大而全的通用任務,但當落地場景,收斂到了具體的垂直領域,Agent已經能滿足不少需求。
同時,垂直領域的認知和資源積累,是當下AI應用的唯一壁壘——這影響著垂直Agent的產品設計,以及融入工作流的程度。對于創業Agent而言,這也是在大廠圍剿中,較為安全的生態位。
回到這一波Agent浪潮。即便格局未定,但在顯性的技術和產品變革面前,如今無人再質疑Agent會像2023年那樣,成為快速消散的泡沫。
歡迎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