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腸鏡室來了個38歲的小伙子,他表哥剛因腸癌去世,他嚇得連夜來預約腸鏡。
結果還真查出個1.2cm的腺瘤性息肉,切下來后病理顯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再拖兩年,可能就癌變了。
“我才38,不用這么早查吧?”他術前還嘀咕。
可臨床見過太多這樣的病例:有人50歲查出腸癌晚期,追問才知父親45歲就因腸癌去世;有人常年便血拖到60歲才做腸鏡,腫瘤已經堵死腸腔。
不是所有人都得馬上做腸鏡,但這幾類人,真得把“腸鏡”提上日程,別等癥狀明顯了才著急。
第一類:年齡到了“坎兒”上,沒癥狀也得查
- 40歲以上,尤其是50歲+:腸癌有個“沉默期”,可能潛伏10-15年,等有癥狀時多是中晚期。就像小區里60歲的李大爺,每年體檢都做B超、抽血,唯獨沒做腸鏡,結果62歲時查出腸癌,后悔得直拍大腿:“早知道40歲就該查!”
- 數據說話:中國腸癌發病高峰在50-70歲,但近十年年輕化明顯,40-50歲人群發病率漲了20%。指南建議:40歲以上無癥狀人群,每5-10年做一次腸鏡;50歲以上,每3-5年一次。
第二類:家里有“腸癌親戚”,比別人早查10年
- 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過腸癌或腺瘤性息肉:就像開頭的小伙子,表哥屬于二級親屬,他的風險比普通人高2-3倍;如果父母50歲前就患腸癌,子女建議30歲就做第一次腸鏡,比家人發病年齡早10年查,才能抓住早期信號。
- 別僥幸:見過一對姐妹,姐姐45歲查出腸癌,妹妹覺得“我身體好,不用查”,結果5年后妹妹也查出腸癌晚期——家族遺傳的不是癌,是“易癌變的體質”,早查才能早防。
第三類:身體早就給過“信號”,別硬扛到出血
- 便血、大便帶粘液:不管是不是痔瘡,只要血混在大便里、顏色發暗,或帶粘液膿血,就得做腸鏡。就像之前的老王,便血倆月當痔瘡,其實是腫瘤出血,這種情況拖得越久,腫瘤長得越大。
- 排便習慣變了:突然便秘、腹瀉,或一天拉好幾次,總有“拉不干凈”的感覺,大便變細(像擠牙膏),持續2周以上沒好轉,別當“腸胃功能紊亂”,腸鏡能揪出問題。
- 腹痛、肚子摸到包塊:左下腹脹疼,或肚臍周圍隱痛,尤其摸到硬疙瘩,可能是腫瘤堵住腸腔,這時候腸鏡+CT得一起做。
第四類:有“腸病史”或“癌前病變”,定期查別偷懶
- 得過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80%的腸癌由腺瘤性息肉變來,小息肉(<1cm)切了每年查一次;大息肉(>2cm)或有癌變傾向的,術后3-6個月就得復查,別覺得“切了就萬事大吉”。
- 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這些病會讓腸黏膜反復發炎,就像“土壤總爛根”,癌變風險是普通人的5-10倍,確診后每1-2年做一次腸鏡,別等出現“腹痛加重、便血增多”才查。
- 做過膽囊切除、闌尾手術:膽囊切除后膽汁分泌異常,可能刺激腸道;闌尾發炎過的人,腸道慢性炎癥風險高,這兩類人建議45歲后做第一次腸鏡。
第五類:常年“作死”習慣,腸道早“扛不住”了
- 管不住嘴:頓頓離不開紅燒肉、油炸食品,很少吃蔬菜粗糧,腸道蠕動慢,糞便在腸內停留久,毒素刺激黏膜,增加癌變風險。
- 懶得動:每天久坐8小時以上,腸道蠕動比常人慢30%,糞便中的致癌物接觸腸黏膜時間變長,就像“腌咸菜”,時間越久越危險。
- 煙不離手、酒不離口:吸煙會讓腸道細胞突變風險增加,長期喝高度酒(每天>50g)會損傷腸黏膜,這兩類人哪怕沒癥狀,50歲前也得查一次腸鏡。
醫生提醒:別被“怕疼”“嫌麻煩”耽誤
總有人說“腸鏡太疼”“喝瀉藥太難受”,其實現在無痛腸鏡(靜脈麻醉)睡一覺就做完,瀉藥也有水果味的,沒想象中可怕。
就像切除息肉的小伙子說的:“比我想象中輕松,早知道不糾結這么久了。”
記住:腸鏡不是“生病才做”,是“沒病也得查”的防癌篩查。
尤其是上面幾類人,早做一次腸鏡,可能就躲過一場腸癌。
關注石醫生,下次聊聊“做腸鏡前,這3件事千萬別做錯”。
(內容參考《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