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霧繚繞的哀牢山脈,一群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穿行于梯田之間,在紙頁上記錄著大地的脈搏。
近日,來自上海財大的14名師生來到了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拉開了上海財大“千村調查”暑期社會實踐的帷幕。自2008年啟動以來,上海財大“千村調查”已連續實施18年,3萬余人次學生走訪了全國1.45萬余個村莊的20余萬農戶,撰寫調研報告萬余篇。今年,項目以“農業強國建設”為主題,1800余名師生分成733組,圍繞供給能力強、生產意愿強、產業韌性強、經營體系強、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等5大方面深入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1125個村莊進行調研,預計調研17000個農戶。
當薄霧裹著炊煙冉冉升起時,元陽團隊的師生同上海財大黨委書記許濤一起走進農戶家中。“阿叔,今年的紅米能收多少籮?”操著當地口音,學生們以“聊家?!钡姆绞介_展三農主題的問卷調查,認真傾聽農戶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團隊隨后考察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和文化遺產傳承等,以掌握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情況?!霸谠旗F繚繞的哀牢山,我早已不再是拿著問卷的調查員,而是一個傾聽者,聽元陽的大地訴說屬于哈尼的故事。”來自元陽調研團的劉映琪同學表示。在和阿叔阿嬢的聊天中,在一次次沿著田埂走過時,她逐漸感受到“一畝地”的沉重分量。
在絲絲細雨中,全體師生手捧黃色菊花,向長眠于冬瓜林烈士陵園的先烈們深深鞠躬。紀念碑上鐫刻著烈士們的生卒年月,從中可知不少英雄在20多歲的年紀便已為民族獻身。許濤書記號召全體師生銘記歷史,學習先烈們堅貞不屈、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
在“農文旅”融合示范村落阿者科村,同學們在稻田水中“渾水摸魚”,感受勞動的不易過程和寶貴成果;在那里村,團隊師生親手體驗傣族制陶技藝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會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攀枝花鄉勐弄村,師生們近距離觀賞彝族刺繡富有神韻的紋樣,目睹傳統文化的代代相傳……今年是上海財大千村調查3.0方案實施的第二年,傳承“走千村、訪萬戶、讀中國”的核心理念,新方案創新調查方式方法,扎實推進國情教育、科研育人、勞動教育、社會實踐、文化涵育“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建設,提升千村調查在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科學精神、實踐能力、勞動意識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作用,為鄉村振興作出上財人的新貢獻。
上海財大千村調查每年聘請相關學科著名學者為首席專家,匯聚學科領域的大批海內外中青年學者參與,始終關切三農問題,圍繞“農民發展狀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農民收入狀況”“糧食安全問題”“農村文化建設”“農村勞動力城鄉轉移”“農村養老狀況”“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農村創業狀況”“農村互聯網應用”“農村生態文明”“鄉村教育”“鄉村產業振興調查”“數字千村”“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鄉村善治引領鄉村振興”等主題,形成了一系列實踐和教學成果。
18年來,項目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入選2018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國家級一流本科社會實踐課程、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示范項目和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示范案例。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和最佳項目獎、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上海市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最佳項目獎等獎勵。
原標題:《走進1.45萬余村莊訪20萬余農戶,上海財大“千村調查”走進第18個年頭》
欄目編輯:郜陽 圖片來源:上海財大供圖
來源:作者:實習生 朱其樂 新民晚報 易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