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勁彪
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上的一座二層俄式建筑,綠色的墻體格外醒目,門口墻上懸掛著“趙一曼烈士養傷室舊址 哈爾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銘牌,無聲訴說著這里承載的特殊記憶——90年前,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正是在此處被日軍監視治療。如今,這棟建筑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感染科門診。
這座二層俄式建筑,2003年維修后,一層收發室和過道被打通,作為趙一曼烈士的紀念場所,墻上布滿了趙一曼烈士生平事跡和照片。
舊址內展板訴說著歷史。本報記者 蔣國紅攝
1935年11月,趙一曼在珠河與日偽軍作戰中左腿中彈負傷被俘,關押在偽濱江警務廳拘留所里。當時,醫生診斷趙一曼最大的傷勢是在大腿處,有24塊碎骨片散亂在肉里。由于腿部傷勢嚴重,12月,日軍只好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日軍派三名偽滿警察在病房外24小時輪流監視,卻沒料到這間小小的病房會成為革命火種的傳播地。
1936年4月上旬,趙一曼傷勢有所好轉,為了便于審訊,敵人把她從人多的大病房轉移到單人病房。她抓住與看守警察、護士單獨相處的機會,發現三個偽警察中,最年輕的董憲勛眼神中透著善良與同情。于是,在董憲勛值夜班的時候,趙一曼便主動和他交談,給他講自己的抗日經歷……董憲勛深受觸動,愿隨趙一曼前往游擊區抗日。
5月初,趙一曼傷勢好轉,敵人派來了一個17歲的見習護士韓勇義。趙一曼同樣以身世經歷和字條揭露日軍罪行,啟發韓勇義唯有反滿抗日、驅逐侵略者,才能過上好日子。韓勇義思想巨變,與趙一曼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承諾全力助其逃離并加入抗日斗爭。
就這樣,趙一曼利用各種機會向兩人宣傳抗日斗爭思想。董憲勛與韓勇義對趙一曼既同情又欽佩,決定不顧一切將她營救出去。
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敵人對趙一曼用盡各種手段,她沒有說一句對黨組織和戰友不利的話。治傷期間,面對她骨碎化膿的腿,醫生提出要截肢,趙一曼堅決不同意——有腿在,就有機會逃出去,好上戰場。
為了早日逃出虎口,趙一曼和韓勇義、董憲勛在病房里多次密議,研究各種細節并做了必要準備。沒有經費,韓勇義就把父親留給她做嫁妝的金戒指、呢子衣服變賣。因趙一曼腿傷不能行走,董憲勛事先定做了一頂輕便小轎。
1936年6月28日晚9時左右,董憲勛背著趙一曼,韓勇義拿著衣物,坐上雇來的小汽車,開到郊區文廟附近換乘小轎,由五名轎夫抬著,在大風雨中連夜趕路,次日清晨抵達金家窩棚(現哈同公路旁金家屯)董憲勛的叔叔董元策家中。在董元策的幫助下,他們當夜又坐上董元策同村好友魏玉恒的馬車,奔往賓縣抗日游擊區。
敵人連夜追趕,于6月30日清晨在離游擊區只有20多里的李家屯附近追上了他們,趙一曼再次落入敵人的魔掌。
敵人施用了各種酷刑,用鐵條刺她腿上的傷口,用烙鐵烙,往嘴和鼻子里灌汽油,趙一曼始終堅貞不屈,沒有泄露黨的任何機密。董憲勛、韓勇義也都表現得很堅強,董憲勛受刑過重死于獄中,韓勇義遭受許多酷刑折磨后,1937年7月才得以釋放出獄。
1946年哈爾濱解放后,黨和人民為紀念這位杰出的愛國者、抗日民族女英雄,把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條她生前活動過的主要街道改名為一曼街。
這棟建筑早已不是普通的醫療機構,它是一座精神坐標,提醒著每一個路過的人:英雄從未遠去,他們的信仰,早已化作一曼街的燈火,照亮著后人前行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