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領秋收起義失敗的隊伍一路從湖南來到了井岡山。建立和恢復黨組織,吸收袁文才、王佐進入隊伍,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逐漸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1928年4月,朱德、陳毅帶領南昌起義剩余部隊和湘南的一部分農軍到達井岡山,朱毛紅軍勝利會師。
兩股力量會合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更加壯大。各地各級蘇維埃政權相繼建立,軍事上力量也不斷壯大。1931年,黨中央因為顧順章叛變從上海也搬到了贛南革命根據地。
經過幾次反圍剿,革命根據地不斷壯大,已經覆蓋到贛南、閩西等多個地區。可是,在王明“左傾”錯誤的指揮下,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黨政軍各個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8.7萬人,被迫無奈之下,離開生活了多年的蘇區,向外轉移,開始了壯烈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在過去的那些年里,我們對長征談了很多,可是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守在蘇區的紅軍怎么樣了?他們經歷了什么?
留守紅軍經歷了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它的困難程度其實不亞于長征。
項英、陳毅等人九死一生,陳毅在事后說道:“三年游擊戰爭是我一生中經歷的最艱苦的戰爭。”
項英
留守紅軍,那是一個被掩藏在時光里的名字。
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長征后,在中央蘇區組建了中共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中央軍區,項英、陳毅等人帶領紅軍經歷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紅軍主力走后,留守的紅軍大約1.6萬余人,再加上還有一萬余人的傷病員,總共約三萬余人。他們偽裝成主力部隊,掩護紅軍主力向西突圍。
歷史其實不忍細看,一旦翻看,你會發現可能每一個字都帶著血跡。
當時國民黨對蘇區的政策是“茅草要過火、石頭要過刀、人要換種”,他們將屠刀伸向了那些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
這里我覺得需要一組數據來說明當時的慘狀,數據可能會有不準確之處,請諒解。
當時江西的人口變化情況如下:
1933年,1863萬人;
1934年,紅軍長征,數據不詳;
1936年,1539萬人;
1937年,1328萬人。
一個個冰冷的數字后面,又隱藏著多少辛酸的故事,多少個破碎的家庭……
雖然說當時也有天災人禍,以及戰亂帶來的人口遷移。可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大一部分,是死于當時的國民黨之手。
不僅如此,為了避免百姓加入紅軍、為紅軍提供幫助,國民黨在江西大力推行“連保連坐”制度,規定五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
一人援助紅軍,禍及五家;一甲援助紅軍,殃及一保;一保援助紅軍,屠殺附近村民。
可想而知,當時的江西百姓經歷了怎樣的人間地獄……
不僅是對百姓,對付留守的紅軍,國民黨手段更加殘忍。
紅軍主力離開蘇區后,蔣介石對各個革命根據地打擊非常嚴重。圍剿的50萬軍隊中,僅派了10萬追擊中央紅軍,剩余的全部留在蘇區清剿。
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瞿秋白、何叔衡、毛澤覃等紅軍領導人都犧牲了。
瞿秋白
因為主力紅軍的轉移,不少的戰士不知道該怎么辦,不知道紅軍今后的路該怎么走?一些群眾當再次面對國民黨和地主老財欺壓的時候,對革命的前途感到悲觀失望。
紅軍當中有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人,暗地里脫離隊伍,向圍剿的國民黨軍隊告密或者投降,導致部隊造成了不小的犧牲。例如曾擔任中央蘇區參謀長的龔楚便因戰敗被俘,叛變革命。為了活命,他引誘紅軍出山,給國民黨以可乘之機。
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了讓這種投降的風氣消失,也為了讓老百姓看到紅軍還在,振奮人心。陳毅與項英多次率領部隊,和國民黨軍打游擊,找準機會就打擊國民黨軍隊,又或者到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打土豪分田地。
陳毅
紅軍留守的人數不多,本應該化整為零,分成一個個小股部隊打游擊。可是當時黨中央在王明等人的錯誤指揮下,讓項英等人堅守瑞金、會昌、于都等地區,希望主力紅軍在湘西立足后,再返回蘇區。
所以,人數不足的紅軍遭到國民黨大部隊的包圍,留守的紅軍傷亡慘重。
1935年2月,遵義會議后,黨中央發來電報,改變以往的斗爭形式,部隊分散開來進行游擊戰。
遵義會議舊址
留守的紅軍此時已經被粵軍圍困在于都南部,得到黨中央指示后,他們分九路開始突圍,紅軍損失慘重。項英、陳毅帶著剩余的紅軍到達油山,開辟了以油山為中心的贛粵邊游擊根據地。
紅軍在深山里跟國民黨繞圈子,敵人一來立刻就轉移,機動性很強。一開始的時候,紅軍還會搭棚子居住,可是后來敵人根據這個來搜索紅軍的蹤跡,紅軍也就不搭棚子了,就這樣席地而睡。
天暖和的時候還好,可是一旦到了深秋和冬天,天冷不說,下起雨來更冷。國民黨軍隊找不到紅軍,便采取了封山政策,經常放火燒山。
當時的紅軍面臨的困難不僅僅是來自于國民黨軍隊,第二個大難題是吃飯。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
陳毅對當時紅軍沒有糧食的狀況作了如實描寫。
在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下,紅軍只能躲在深山里,找一些野果子、野菜、草根來填飽肚子,像個野人一樣。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百姓還是大多愿意幫助他們的。
當時的蘇區幾乎每一家都有親戚當了紅軍,因此,百姓們將紅軍也看成自己的孩子。他們不少人經常到山上的秘密地點給紅軍埋下糧食、食鹽等物資。
后來一些紅軍將士對此印象還很深刻,他們回憶,有些老鄉假裝上山砍柴,把糧食藏起來帶到山上給我們。
也有老鄉會被國民黨軍隊或民團抓住,遭到敵人的毒打,可是他們也毫不畏懼。
當游擊隊員得知有些老百姓被敵人抓了,有些被打斷了腿,可是百姓還是愿意幫助紅軍。
正是那些百姓無怨無悔幫助處在困境中的紅軍,才讓他們得以堅持了下來。
留守的紅軍在這三年的游擊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主要有三個:第一,掩護了黨中央和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第二,保存了革命力量,為后來組建新四軍留下了火種;第三,保持了抗日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粵軍撤走。紅軍游擊隊主動攻打敵軍駐地,取得了較大的勝利,游擊區得到擴大。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紅軍游擊隊根據黨中央的指示,跟國民黨當局談判,達成了停戰抗日的協議,隨后,各紅軍游擊隊奉命下山整訓,改編為新四軍,開赴大江南北的敵后抗日戰場。
本文由原創,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趣而難忘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