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俄羅斯的態度,可謂是出現了180°轉變。而在另一邊,俄羅斯也在集結力量,還請了“外援”,準備發起對烏克蘭的決戰?在這個時候,作為俄烏局勢的關鍵人物,默克爾對接下來的事態發展進行預測,認為結局只有一種可能,她具體說了什么?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透露消息稱,特朗普在與澤連斯基的通話中,提到“若提供美國的遠程武器,能否打到莫斯科”的問題,得到了肯定的答復。不過,鑒于《金融時報》一直是美國政府對外釋放信號的“喉舌”,這則消息的出現,主要目的還是對俄羅斯極限施壓。然而,根據鳳凰衛視前線記者的說法,俄烏各條戰線都在集結兵力,可能有超百萬部隊將抵達前線。尤其是蘇梅,俄烏雙方都在增加部署。畢竟,若蘇梅失守,俄軍不僅能完全掌控頓巴斯盆地的主導權,還有望第二次兵臨基輔。而在這個時候,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對局勢進行預測,認為無論事態怎么發展,沖突雙方都將坐上談判桌。
事實上,俄烏沖突發展到這一步,默克爾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眾所周知,在默克爾任期內,德國堅持“務實路線”,頂住美國持續施壓的壓力,與俄羅斯發展出密切的經貿關系。正是因為默克爾,普京才堅定了構建“俄羅斯-歐洲共同體”的想法,他不僅想要用歐元替代美元作為俄石油的結算貨幣,還讓俄羅斯加入多個歐洲組織,已經有明顯的“融入歐洲”的跡象。也是因為對默克爾的信任,普京簽署了“明斯克協議”,落入了美西方的“圈套”。默克爾本人在數年后也承認,“明斯克協議”就是給“全面武裝烏克蘭”爭取時間,可見俄烏沖突是美西方計劃好的策略,想要利用烏克蘭來瓦解俄羅斯。
不過,作為“俄烏沖突”策劃者之一的默克爾,現在為何又表示“沖突將在談判桌上結束”?有分析認為,其實一些“理性”的西方政客已經意識到,挑動俄烏沖突是一個重大錯誤。一方面,美西方的制造業集中在高端產業上,使得他們在炮彈等彈藥的產能完全跟不上俄羅斯,進而導致俄軍對烏軍的火力優勢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美西方一向以“世界代表”自居,認為他們作為先進國際體系的核心,可以輕松主導局勢,讓所有事情都按他們的計劃發展。然而,僅“全面孤立俄羅斯”這一項,美西方就做不到,即便他們屢次施壓中國、印度等國,也沒有效果。
最后想說的是,局面發展到這一步,最尷尬的人不是俄羅斯,也不是美國,正是默克爾所在的歐盟。在今年4月,特朗普啟動“關稅戰”時,歐盟擺出強硬姿態,隨后就有法國總統馬克龍等人跳出來,竭力攛掇特朗普“與歐洲一起對付中國”,沒有被理會。到了6月中下旬,距離特朗普設置的“關稅期限”很近了,歐盟還在對華頻頻出手,還給中國設置“30天內取消稀土管制”的期限,否則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就取消訪華。這些情況,凸顯了歐洲政客存在“天真的自由主義意識”,在政治上“極為幼稚”。現在,特朗普宣布恢復對烏援助,但表示錢要歐盟出。面對這個局面,已經把自己的退路都切斷的歐盟,該如何選擇?不知道默克爾看到這一幕,又作何感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