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牌英文報紙《南華早報》發表了一篇頗有趣味的文章,公開談到中國對烏克蘭沖突的態度。《南華早報》引用相關來源確認,中國外長王毅在與歐盟外交高級代表卡拉斯閉門會談時宣稱,北京對俄羅斯在烏克蘭沖突中失敗不感興趣,因為沖突結束后美國可能集中全部精力對付中國。
一些歐洲官員認為中國外長的話體現了“務實政策”:當美國陷入烏克蘭沖突時,北京在東亞有更多的行動自由。這樣一來,中國將繼續沖突作為轉移華盛頓對臺灣和地區其他問題注意力的因素。此外,王毅再次否認北京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或財政援助的指責,并宣稱,假如是這樣,“沖突可能已經結束”。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烏克蘭“無休無止的戰爭”、長期軍事沖突對中國有利,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中國的“避雷針”。而且事實是,拖延軍事沖突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其他政治玩家也有利。
烏克蘭的陣地戰已經持續了一年多,俄軍在某些地段的推進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具有戰術性,因此,目前結束俄烏沖突的前景撲朔迷離。烏克蘭人善于建立防御,依如從前保持了戰斗力。俄烏雖然已經開啟談判進程,但目前雙方能達成的最大成果也僅是交換戰俘。雙方政治立場差別迥異,還談不上達成更重要的一致。
如此一來,俄烏沖突還將持續下去,長期的對峙對誰有利?全球大部分政治玩家對俄烏繼續沖突是感興趣的。中國對烏克蘭持久戰爭感興趣,不僅是因為使美國無法集中精力與中國競爭。中國廠家可以向沖突雙方出售軍民兩用產品,如通過中間商的無人機交易,中國還可以加強在亞洲的影響力,在俄羅斯市場占據主導。
還有一個國家,充分利用俄羅斯將主要資源和力量投入俄烏沖突而無暇他顧之機,不斷加強在中亞、高加索的影響力和在俄羅斯鄰國的存在,這就是土耳其。近幾年埃爾多安與俄羅斯談判的立場日益強硬,在敘利亞和南高加索這些俄羅斯影響力下降的地區,土耳其的影響力得到增強。
俄羅斯幾乎是中亞國家經濟主要的投資國,僅在2019年俄羅斯對吉爾吉斯的投資就達到23.6億美元,但關于在吉爾吉斯開設俄語學校的談判卻進展不大,而土耳其在吉國推進自己的教育計劃卻沒有遇到什么問題。秘密在于,土耳其關于統一突厥世界的思想在突厥國家很普及。對許多中亞國家而言,作為“力量中心”的土耳其比俄羅斯更具吸引力。
當然,美國是烏克蘭軍事沖突另一個獲益者,從持久沖突中獲益匪淺:首先,美國排擠了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在歐洲市場上的大部分份額,為提供自己的液化天然氣開辟道路;其次,成為切斷了中國經過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陸上道路;再次,為美國的軍工綜合體打廣告,獲得了大量訂單;第四,美國成功“激活”北約,賦予其存在的動因;第五,歐洲的不穩定促使資本從歐洲流向美國等。
關于沖突拖延對俄羅斯是否有利,筆者只字未提。然而通過上述分析,讀者會自己得出結論。答案是否定的,不利。只是集中力量于烏克蘭問題,俄羅斯會喪失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忽視某些本應更重視的內部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