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5日,2025第九屆集微半導體大會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隆重舉辦。峰會期間,愛集微發布了22份細分行業深度研究報告,包括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前道設備、后道設備、硅片、電子化學品、高端通用計算芯片等覆蓋設備材料、設計、制造、封測全產業鏈。報告基于海量數據與量化分析,旨在為投資機構、企業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精準的決策參考。
其中,《2025中國MCU行業上市公司研究報告》聚焦全球半導體MCU行業發展態勢及中國上市公司企業表現,系統呈現了行業核心數據與發展態勢,涵蓋行業整體表現、市場規模、頭部企業運營數據及未來趨勢等核心內容。
報告顯示,Omdia數據顯示全球MCU市場主要由瑞薩電子(日)、恩智浦(荷)、英飛凌(德)、微芯科技(美)、意法半導體(意/ 法)、德州儀器(美)等廠商主導,它們合計市占率超80%。MCU總國產化率不足15%,且多集中于消費級產品;而作為最大下游市場的車規級MCU國產化率則不足5%,仍有極大國產替代空間。Precedenc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MCU市場規模為282億美元,2023年突破300億美元,2024年約為338億美元。2022年中國MCU市場規模約為390億元,同比增長6.8%,預計2026年將有望突破500億元,未來增長前景廣闊。
以下是報告內容精選:
市場規模與趨勢
Precedence Research數據指出,2022年全球MCU市場規模為282億美元,2023 年突破300億美元,2024 年約為 338 億美元。2022年中國MCU市場規模約為390億元,同比增長6.8%,預計2026年將有望突破500億元,未來增長前景廣闊。
中國及全球 MCU 市場之所以擁有未來強勁的增長預期,主要基于以下幾大關鍵因素:
(1)汽車 “三化” 浪潮洶涌: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的 “三化” 趨勢銳不可當。在電動化進程中,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對 MCU 的性能與可靠性提出嚴苛要求,促使 MCU 價值量顯著提升。以新能源汽車的逆變器控制為例,高性能 MCU 能夠精準調控電流,提升能源轉換效率,延長車輛續航里程。智能化方面,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蓬勃發展,如自動緊急制動、自適應巡航等功能,依賴于 MCU 對大量傳感器數據的高速處理與實時決策。據統計,一輛具備 L2 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其 ADAS 系統可能需要 5-10 顆高性能 MCU。而網聯化使得汽車與外界的信息交互更為頻繁,車規 MCU 需保障數據傳輸安全與高效,實現車輛遠程控制、軟件在線升級等功能。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升,以及智能駕駛等級不斷提高,汽車產業對 MCU 的需求正迎來爆發式增長,為 MCU 市場規模擴張注入強大動力 。
(2)消費電子 IoT 化深入推進:當下,IoT(物聯網)技術正深度融入消費電子領域,從智能家居中的智能音箱、智能門鎖,到智能穿戴設備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再到家用醫療器械等,各類消費電子產品對小型、低功耗、高實時性的嵌入式 MCU 主控芯片需求與日俱增。在智能家居場景里,用戶可通過手機 APP 遠程控制家中設備,這背后離不開 MCU 對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測與精準控制,實現設備間的互聯互通。智能手表不僅要實時監測心率、運動數據,還需具備移動支付、信息提醒等功能,這要求 MCU 在有限功耗下高效運行多個任務。隨著 5G 技術普及,消費電子設備的數據傳輸速度大幅提升,對 MCU 的數據處理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進一步推動 MCU 市場增長 。
(3)工業自動化升級需求迫切:隨著我國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持續升級,數控機床、精密機械、鋰電設備、新能源汽車制造、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MCU 作為工業自動化的 “大腦”,發揮著核心控制作用。在工業自動化生產線中,MCU 能夠精確控制電機轉速、位置,實現生產流程的自動化與精細化,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例如,在鋰電設備生產中,MCU 需精準控制電芯制造、電池組裝等環節的設備運行參數。隨著工業 4.0 與智能制造理念的推廣,工業企業對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的需求不斷增長,促使 MCU 朝著更高算力、更高智能和更低功耗方向發展,帶動工控 MCU 市場需求與性能持續升級 。
除了上述傳統領域,人工智能、機器人、邊緣計算等新興領域的興起,為 MCU 市場開拓了全新的增長空間。在人工智能領域,MCU 可用于邊緣設備的 AI 推理計算,實現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功能,如智能安防攝像頭利用 MCU 進行本地圖像分析,快速識別異常情況并及時報警。機器人領域,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其關節控制、動作規劃等都依賴于高性能 MCU。以人形機器人為例,每個關節可能都需要一顆 MCU 進行精確控制,隨著機器人應用場景拓展,對 MCU 的需求量將呈現幾何級增長。邊緣計算場景下,MCU 能夠在靠近數據源的設備端進行數據處理,減少數據傳輸延遲,提高系統響應速度,滿足如智能工廠設備監測、智能交通流量調控等場景的實時性需求。
市場動態分析
近一年來,MCU 行業內產品價格波動明顯,細分市場價格差異顯著,市場供需關系也發生了諸多變化。這些變化與下游應用市場的發展態勢緊密相關,共同影響著 MCU 行業的發展走向。
2024 - 2025 年,MCU 產品價格呈現出復雜的波動態勢。2024 年,部分 MCU 產品價格延續了此前的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前期產能擴張導致市場供過于求 。進入 2025 年,受多種因素影響,價格走勢出現分化。一些中高端 MCU 產品,因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需求增長,價格相對穩定甚至有所上升;而部分低端通用型 MCU 產品,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持續承壓 。從渠道價格來看,2022 年以來,雖有部分中高端 MCU 價格出現復蘇,但整體價格波動仍較為頻繁 。
不同細分市場的價格差異主要源于產品性能、應用領域和市場競爭程度的不同。在汽車電子和工業控制等對 MCU 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較高的高端細分市場,產品價格相對較高。這是因為這些領域對 MCU 的穩定性、安全性和處理能力有嚴格要求,只有具備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產品才能滿足需求,如汽車電子中用于自動駕駛的 MCU 。而在消費電子等對成本較為敏感的細分市場,價格相對較低。消費電子市場競爭激烈,產品更新換代快,對 MCU 的成本控制要求較高,更傾向于使用價格較低的基礎型 MCU,如 TWS 耳機、無線充電設備等使用的 STM32F103、stm8S003 等 。
過去一年,全球 8 英寸晶圓廠擴產率不足 5%,導致成熟制程產能緊缺,影響了 MCU 的供應 。近年來,部分企業為應對市場變化,開始調整產能。如一些國際大廠因市場需求疲軟、庫存高企,削減資本支出、限制產能利用率甚至關閉工廠 。這在短期內可能會使市場供應減少,對價格有一定支撐作用。而國內企業如兆易創新等,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拓展,產能逐步釋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供給,緩解了部分產品的供需緊張局面,對價格上漲起到抑制作用 。
國際主要 MCU 廠商憑借技術和品牌優勢,在中高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通過控制產品供應和定價來維持較高的利潤水平。當成本上升時,它們會通過漲價將壓力傳導至下游 。國內廠商則采取差異化競爭策略,在中低端市場憑借價格優勢快速滲透,加速國產替代進程。部分國內企業積極提升產品性能,逐步切入工業、汽車等高附加值領域,這不僅改變了市場競爭格局,也對不同細分市場的供需結構和價格走勢產生了影響。
中國半導體上市公司數據方面,《報告》以國芯科技、中穎電子、兆易創新、芯海科技等13家上市企業為樣本,單獨拆分了每家公司MCU業務的財務數據,構建了全方位對標體系。
報告顯示,2024年,MCU行業上市公司總收入98.75億元,同比增長31.39%,毛利率約35.44%,研發占比為25.72%。股價方面,行業全年震蕩調整,年末較年初上漲7.58%。
以下是報告內容精選:
財務數據分析
(1)整體財務表現對比:
注:本表中“營業收入”、“毛利”為該公司MCU產品的營業收入與毛利。
2024年,MCU行業上市公司MCU產品總收入約為98.75億元,同比增長31.39%(中位數);毛利潤約為39.71億元,毛利率平均值約為35.44%,研發占比平均值約為25.72%。
從營收表現來看,營業總收入前三的企業分別是普冉股份(18.04億元)、兆易創新(17.06億元)、復旦微電(11.34億元)。
營收同比增長前三的企業分別是:中微半導(74.92%)、芯海科技(67.63%)、普冉股份(60.03%)。
從毛利潤表現上來看,毛利前三名的企業分別是:復旦微電(8.56億元)、兆易創新(6.23億元)、普冉股份(6.05億元)。
從毛利率來看,前三名的企業是復旦微電(75.55%)、峰岹科技(55.71%)、納思達(42.44%)。
從研發費用占比來看,前三名的企業是國芯科技(56.26%)、芯海科技(41.22%)、四維圖新(36.78%)。
(2)營運能力對比:
從營業周期來看,營業周期最長的三家是復旦微電(839.78天)、國芯科技(479.48天)、恒爍股份(462.95天);營業周期最短的三家是兆易創新(179.17天)、納思達(189.28天)、鉅泉科技(208.34天)。
從存貨周轉天數來看,存貨周轉天數最長的三家是復旦微電(718.28天)、國芯科技(364.89天)、恒爍股份(336.29天);存貨周轉天數最短的三家是納思達(131.63天)、四維圖新(135.50天)、普冉股份(162.29天)。
從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來看,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最長的三家是恒爍股份(126.66天)、復旦微電(121.50天)、國芯科技(114.59天);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最短的三家是峰岹科技(3.42天)、兆易創新(7.89天)、鉅泉科技(34.16天)。
從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來看,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最長的三家是四維圖新(140.19天)、國民技術(105.38天)、納思達(91.17天);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最短的三家是峰紹科技(12.52天)、國芯科技(47.92天)、兆易創新(48.76天)。
股價表現
2024年,MCU行業股價表現震蕩調整,年末相比年初上漲7.58%,振幅67.97%,最大回撤-39.10%。以1000點為基準價,最高價1291.59(12月20日),最低價611.91(2月8日)。
從個股來看,2024年末,市值最高的是兆易創新(709.28億元),排列前五的還有納思達(400.86億元)、復旦微電(246.00億元)、四維圖新(228.64億元)、峰岹科技(145.66億元)。
相比2024年初,漲幅最大的是國民技術(111.16%)、普冉股份(44.84%);跌幅前三的企業分別是恒爍股份(-33.44%)、芯海科技(-24.25%)、鉅泉科技(-10.07%)。
從市盈率來看,除了虧損企業,截至2024年末市盈率最高的是兆易創新(126.75)、中微半導(125.59)。
另外,報告還單獨詳細解析了13家上市公司2024年各自業績表現。
具體詳情請關注報告全文
具體請查詢集微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