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曾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如今,在全球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這里的一座零碳“智慧工廠”已實現量產。工廠里有哪些智能制造硬核實力?
總臺記者 孫建德:我旁邊的外觀檢測工位上,幾輛剛剛完成組裝的新能源汽車正在緩緩通過檢測長廊。目前在這條生產線上,有兩款新能源車型正在生產,這是該生產基地在2024年12月實現量產后,最先投產的車型。這個純電車型生產基地,一直備受關注,根據工廠方面的消息,第一批車即將上市銷售。
這個生產基地,年產能為15萬輛,占地面積達到154萬平方米,分為沖壓、焊裝、涂裝、總裝、電池五大車間。不僅大,這里也被稱為超級智能工廠。12萬平方米的總裝車間,此刻看不到幾名工人。在物流區,有幾百個自動搬運機器人正在來回穿梭,與一般工廠不同的是,這些機器人不依賴車間外部的二維碼和線路標識,只依靠對方位的自主判斷,就可以把物料精準運送到位。
更為壯觀的,是這些像“八爪魚”一樣靈活伸縮的機器人,可以為全車的車窗安裝玻璃,涂膠、搬運、嵌入,各種高精度動作一氣呵成。
而這個由11個機器人協同作業、自動化率達100%的工位,有個浪漫的名字,叫“婚禮結合工位”。這個術語來源于德語的翻譯,是對底盤與車身“合體”的形象比喻。
作為整車裝配中技術難度極高的關鍵環節,底盤集成了車輛動力與行駛系統的核心部件,其與車身的結合精度直接決定了車輛整體性能。機器人將14顆大扭矩螺栓同步擰緊,設備精度可以控制到±0.1毫米以內,實現像手表齒輪一般精密,才能確保這場“工業婚禮”的完美落成。不僅如此,這里的工程師告訴記者,總裝車間300多套高精度擰緊設備,覆蓋整車574個關鍵螺栓擰緊點,擰緊數據都有完整的檔案記錄,可以追溯15年。
而焊裝車間以及電池車間的關鍵工序,也都達到了100%的自動化。高度智能協同的作業之下,每2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新能源汽車。所以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高度智能化的“黑燈工廠”所帶給人的震撼。
除了智能,這里還是一座零碳工廠,100%使用綠色電力。在屋頂上,32萬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板,正在源源不斷供應著綠色能源。此外,工廠還實現了生態廢物100%回收、生產及生活廢水100%循環使用。
可以說,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更是整個產業鏈的價值重構。這個生產基地的量產,也帶動著相關產業的本地化落位及周邊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加速轉型。目前有50%的零部件供應商位于生產基地30公里的半徑范圍內。
現在,打造先進的汽車制造產業集群,是“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重點建設目標之一,而一汽新能源生產基地的產業布局,正是生動的縮影。相信隨著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上下游產業鏈的持續完善,長春這座汽車城,將逐步成為世界一流、國際知名的萬億級汽車產業基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編:馬萍
編審:張宇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