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科技土壤里,理想比生意領先半步。
一家創立于硬科技“冷板凳”時代的投資機構,用十余年時間見證了這條賽道的由冷到熱。
繼2024年完成33億元規模的北京硬科技三期基金,中科創星于今年7月16日啟動上海四期基金(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首關募集規模達26.17億元。
曾經無人問津的硬科技賽道,如今已是國家戰略方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自2023年底與中科創星開啟合作后,此次再度以基石LP身份參與其四期基金。
自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提出“硬科技”理念以來,中科創星堅守硬科技早期投資與孵化十余年,已投資孵化超530家硬科技企業。
從冷板凳到熱賽道,中科創星十年焐熱硬科技
2013年,米磊與當時已有10年投資經驗的李浩聯合發起成立中科創星——這是國內首家專注硬科技早期投資與孵化的平臺。
彼時正值移動互聯網投資熱潮,主流VC/PE扎堆商業模式創新,鮮有人愿觸碰周期長、投入大的硬科技領域。
米磊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難:“(創立公司以來)最具挑戰的事就是早期我們硬科技很難募資。大家都不投硬科技的時候,我們還要堅持做硬科技。”
團隊靠這份執著熬過了漫長的“冷板凳”時期。當時不僅募資難,已投項目的后續融資更難——硬科技企業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多數機構不敢下手。中科創星艱難起步,發起國內首支硬科技基金,一步步陪伴科學家創業者從行業的“極冷”到“火熱”。
如今,中科創星累計管理基金規模超130億元,投資孵化超530家硬科技企業,構筑起龐大的硬科技版圖。這恰是價值投資的注腳:真正的價值,總要在長期堅守中顯現。
近年來,隨著硬科技成為國家戰略重點,國家級資金也開始以LP身份入場,為硬科技投資機構“輸血”。今年,中科創星在上海設立四期基金,獲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約7.5億元出資。米磊坦言,國家基金的加持不僅是背書,更代表國家層面的認可。
四期基金的LP陣容多元,除國家級母基金外,上海、臺州、廣西等多地政府基金均有參投。這既體現出市場對硬科技早期基金信心升溫,也對管理人提出更高要求——既要精準布局前沿賽道,也要提升基金管理能力。
聚焦種子輪、天使輪的早期硬科技投資,中科創星始終秉持“投早、投小、投長、投硬”原則,在項目早期以小額長期投入深耕硬科技。篩選項目時,他們有一套清晰的標準:技術稀缺性、市場大小與團隊實力是核心考量。
能走到今天,獲得這么多重量級LP的支持,米磊直言關鍵在于“能夠堅持長期的硬科技戰略”。他說:“實際上前面坐了很多年的冷板凳,我們在硬科技領域的早期積累到了,才獲得了支持和認可。”
具體到賽道,他認為“光子、量子、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合成生物學、航空航天”均是潛力前沿方向,這些都與AI產業息息相關,這也正成為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的布局重點。
借滬上東風,中科創星用“獨特打法”再拓局
中科創星在投資領域有套獨特的打法:比常規風投多向前探兩步,再往后沉一步。
前兩步是“超前孵化”與“深度孵化”的遞進。
超前階段,中科創星主動“掃描”實驗室里的種子技術,與科學家一起探討技術商業化的可能性。當項目通過超前孵化的概念驗證、顯現商業化前景時,便進入“深度孵化”階段。在此階段,中科創星會全面加碼資源,深度參與公司成立、工藝驗證、產品打磨、市場拓展等。
后沉一步則是成體系的投后服務,從找人脈、拓訂單,到融資金、對接政策,全鏈條托舉。中科創星會通過“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給創業者補“認知課”,借助光電子先導院給芯片項目提供中試服務,依靠其股東西科控股為科創企業量身定制研發空間。
這種“陪跑式投資”效果顯著:孵化階段的長期跟蹤,讓他們對項目和科學家的理解更深,也對投資后的成功率更有底氣。
中科創星的這套模式正在上海加速落地——作為國際科創中心,上海正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聚焦大模型、光電量子等新賽道,新建的12家高質量孵化器已催生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
截至目前,中科創星旗下基金在上海已布局超60家硬科技企業,累計投資金額達數十億元,而在上海高質量孵化器的培育體系中,已有原集微、華科冷芯等7個項目進入“超前孵化”或“深度孵化”階段。
2024 年中科創星關注到二維半導體技術的巨大潛力之后,就與復旦大學包文中教授團隊開始探討二維半導體集成電路商業化的可能性。在完成概念驗證后,決定對原集微展開深度孵化,協助該團隊于 2025 年初組建創業團隊,現已完成對原集微的兩輪早期投資。今年 4 月,包文中和周鵬教授聯合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宣布制備出世界集成度最高的二維半導體處理器 “無極”,未來有望替代傳統硅基芯片。
正如米磊所言,“淺水區”的成果轉化項目不足5%,中國有大量科研成果卡在“中水區”和“深水區”——技術尚未工程化、科學家不懂轉化,市場也缺乏支撐轉化的資源——而中科創星要做的,就是為這些項目搭建起從0到1的創業橋梁,讓論文真正變成產品。
中科創星在2023年底獲批上海高質量孵化器,在此試驗了“超前+深度孵化”的新嘗試——借著上海的政策紅利、人才密度與產業集群的東風,不難預見,這里有望催生出硬科技領域的“核爆點”。
而打造這種“核爆點”的關鍵,在于把創新要素擰成一股繩、聚向一個點,迸發“核聚變”般的突破力——這意味著必須打破過去“撒胡椒面”式的平均化培育思維。米磊強調:“真正的創新,往往都是少數人干成的。”
在時代最前沿的“耐心資本”,與時間賽跑
“我們最早投光子、半導體、商業航天、量子計算,很多一開始不被看好的領域,后來都起來了。”米磊說。
作為一家堅持深耕硬科技早期的投資機構,中科創星深知硬科技投資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考驗著資本的耐心和定力。硬科技項目普遍技術難度高、不確定性大,投資風險高、回報周期長。
放眼全球科技格局,中科創星對硬科技長期價值的堅守,正契合時代發展的浪潮。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米磊認為其呈現出“超微觀、超宏觀、超復雜、超極端”的“四超”特征。
從量子科技、光子芯片到腦科學、可控核聚變,人類正向更精細、更前沿的領域邁進,各國無不加緊研發投入,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米磊指出,從歷史看,每次科技革命都伴隨復雜度指數級攀升:蒸汽機只有幾十個關鍵零部件,電動機需要上百個,而今日的高端光刻機竟由超過10萬個零件組成;未來邁入智能時代,芯片晶體管或將以數十萬億計。面對如此復雜的技術版圖,唯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龐大的市場和人才,完善的產業鏈,以及日益增強的創新能力,有望在這場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全球科技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然而米磊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在許多硬科技賽道上的先發優勢并不多,必須與時間賽跑、奮起直追。
中科創星的投資版圖始終錨定前沿硬科技賽道。
從光芯片領域的曦智科技、橙科微,到商業航天賽道的垣信衛星、長光衛星、中科宇航;從大模型領域的智譜AI、人型機器人領域的智元機器人,到量子計算領域的本源量子、九章量子;再到可控核聚變賽道的星環聚能、星能玄光,以及eVTOL領域的沃飛長空、倍飛智航——中科創星投資的項目覆蓋了“四超”技術的核心方向,既包含微觀層面的芯片與量子技術,也涉及宏觀領域的航天工程與空天飛行系統,更觸及人工智能、能源革命等未來產業的關鍵節點,每一個都在各自賽道展現出技術突破的潛力。
不過,這些項目雖已在技術驗證或商業化初期嶄露頭角,但硬科技的長周期特性決定了“真正的突破永遠在路上”。
結語
從西安到北京,再到上海,中科創星交出了一份硬科技投資的樣本。
曾幾何時,科學家搞產業、做企業不被主流資本認可;而今,“投硬科技要懂技術也要懂資本”已成行業共識,諸多VC/PE機構也開始走進高校院所與科學家談項目。
然而,要讓科研成果大規模地走出實驗室,仍需更多硬科技“拓荒者”提供體系化扶持。展望未來,米磊的愿景清晰而堅定:“希望能讓中國的創新創業生態變得更好,中科創星也希望在此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支持更多更硬、更前沿的硬科技企業的創新創業,創造更多硬科技冠軍企業的突破。”
可以預見,在中國由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征途中,這家專注于服務科學家創業的投資機構將繼續以變革者的身份,為硬科技創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支持科學家創業,從不止于逐利;對中科創星而言,它是一份與時代賽跑的事業,也是一場改變未來的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