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學富
在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的展柜里,陳列著一把匕首,長23厘米,寬3厘米,匕首柄一側脫落,刀尖有損壞,為三級革命文物;匕首的主人叫劉守玟,在展柜的上方陳列著她的一幅照片。照片長6厘米,寬5.5厘米,有明顯的水漬,且布滿嚴重折痕,是三級革命文物。照片上一位清純秀麗的少女斜躺在一棵大樹前的草地上,一雙黑眸波光瀲滟,凝視著前方,充滿憧憬和理想,那張稚氣未脫笑容甜美的臉龐,就像一朵綻放的百合。這兩件文物,向人們無聲講述著烽火歲月里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抗戰女兵犧牲
【劉守玟】
1938年4月,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陳塘村前的桃花開得特別紅艷,像被鮮血染紅。一大早,村長就來到陳大嫂的家里,讓她把東屋騰出來,有從前線下來的傷兵要住在這里。當年28歲的陳大嫂是個積極分子,接到任務后,把東屋拾掇得干干凈凈。
午后,民夫抬來了五六個傷兵,其中有一名模樣清秀的年輕女兵。陳大嫂看到這位女兵秀麗的臉龐蒼白得一絲血色都沒有,秀發遮蓋下的一雙大眼睛緊閉著,胸前的衣服已被鮮血浸透。民夫向陳大嫂講述了女兵的英勇事跡。
這名女兵年僅18歲,是戰地服務團的成員。一天,中國軍隊在臺兒莊運河以東與日軍突然遭遇,戰斗極為激烈,日軍在大炮、坦克的掩護下,瘋狂地向中國軍隊陣地進攻。中國軍隊憑借簡陋的工事向敵人反擊,他們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日軍的坦克,有的戰士抱著炸藥包躍出戰壕與日軍的坦克同歸于盡。日軍憑借優勢的裝備一步步逼近中國軍隊的陣地,戰士們槍上刺刀,紛紛躍出掩體,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肉搏戰。中國軍隊的一位連長身先士卒,勇猛異常,一連刺倒五六個日軍后身受重傷。就在這危急時刻,一位女兵奮不顧身沖上前去,搶救受傷的連長。這時,一個日軍偷偷地摸上來,舉起槍刺猛地刺向連長的腹部,連長頓時血流如注,栽倒在地。女兵見狀,義憤填膺,舉起一塊石頭向日軍頭部猛砸,日軍腦漿迸裂??删驮谶@時,一顆流彈擊中了她的胸部,女兵頓時昏迷過去……
晚上,女兵蘇醒過來,她看著守護在身旁的陳大嫂喃喃自語。陳大嫂連忙端起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喂她,女兵喝了幾口,清醒了許多,問道:“我這是在什么地方啊?”陳大嫂輕聲對她說:“這里是后方,你就安心養傷吧?!笨墒牵捎谂鴤麆葸^重,加之缺醫少藥,她的槍傷越來越嚴重,生命垂危。陳大嫂一直守護在旁邊。
到了深夜,女兵夢囈般地說著什么,陳大嫂端來一碗熱水,問道:“大妹子,你是不是想喝水?”女兵搖了搖頭,吃力地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掏出了一封信、一張照片、一把匕首和兩塊大洋,遞給陳大嫂,斷斷續續地說:“大嫂,這兩塊大洋和我防身用的匕首,你留著用,請你將這封信和照片轉給我的家人?!标惔笊┪罩氖郑酆瑹釡I點了點頭,說道:“大妹子,你放心,我一定幫你找到家?!贝藭r的女兵時而清醒時而昏迷,嘴里念叨著:“媽媽,我疼,媽媽,我想回家……”陳大嫂安慰她說“大妹子,你可要挺住啊,大嫂一定幫你回家?!迸犃耍n白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然而由于失血過多,當夜,女兵走了,她的微笑永遠定格在了18歲。
【劉守玟使用的匕首】
不識字的陳大嫂請村里的先生給她讀這封信,盡管幾十年過去了,陳大嫂對信的內容還記得很清楚。女兵在遺書中寫道:“親愛的媽媽,當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女兒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媽媽,您不要悲傷,因為女兒是為了更多的媽媽不失去女兒而犧牲,女兒死得值。媽媽,您也不要怪女兒沒有告訴您,當您看到女兒的這張照片時,就猶如女兒又回到了您的身旁……”
半個世紀的守望
陳大嫂含著淚把女兵的遺體裝殮好,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把女兵埋在村東的亂葬崗上,并在墳前插上一支柳條作為標記。
不久,徐州淪陷。陳大嫂還沒來得及將信寄出,就加入了逃難的隊伍。在出逃前,她將信和照片藏在室內用秫秸做成的夾墻里,可是等到秋天,她逃難回來后,因房子漏雨受潮,一個夏天已把信封、信紙全漚爛了,字跡已無法看清。而那張照片雖已泛黃但仍可見女兵的模樣。由于想不起詳細地址,陳大嫂一直未能完成女兵的遺愿。在以后的日子里,陳大嫂每年清明節都要到女兵的墳前祭奠。
三代人接力尋找
日月如梭,57年過去了。1995年,當年插在墳前的那支柳條已長成參天大樹,郁郁蔥蔥,當年的陳大嫂已成為85歲的老奶奶。陳奶奶的身體每況愈下,可是女兵的囑托時時縈繞在她的心頭,成了她的一塊心病。她在彌留之際,把在徐州一所中學教書的孫子陳開靈叫到跟前,反復叮囑道:“清明節千萬不要忘了去給女兵上墳,每年都要去。你在城里工作,認識的人多,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女兵的家?!?/p>
陳開靈發誓要完成奶奶的遺愿,他來到徐州檔案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查閱檔案資料,可是都杳無音信。
2004年,好心人王家金得知這件事后,把女兵的照片復印200多份,發出了尋找女兵家人的啟事。山東、江蘇、湖南的新聞媒體都刊登了這一消息。湖南的《瀟湘晨報》刊登了女兵的照片和事跡介紹,三湘大地為之沸騰,人們都在為尋找女兵而奔波。在長沙,一位90多歲的老人黃莼拿著報紙,指著照片,流著熱淚說:“劉守玟!我的同學!”塵封了66年的謎團終于有了答案。
劉守玟出身于湖南漢壽縣一個富裕家庭,1935年考取長沙女子中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的鐵蹄肆意踐踏中華大地,劉守玟盡管是一名文弱的女中學生,但是她熱血沸騰,報名加入了由女兵作家謝冰瑩組織的湖南省婦女戰地服務團。
1938年4月中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在湖南的第22軍馳援臺兒莊,軍長譚道源立即率部奔赴魯南前線。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也跟隨22軍出征,18歲的劉守玟瞞著父母家人,跟隨部隊行動,于5月初來到了戰火紛飛的魯南臺兒莊。
第22軍奉令編入孫連仲的魯南兵團序列,受前敵總指揮湯恩伯指揮,在臺兒莊東南防守。5月10日進入陣地后,即發生激烈戰斗,22軍武器裝備低劣,而日軍倚仗武器精良,火力強大,并有空軍配合,發動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雙方反復拼殺,直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劉守玟和服務團的隊員們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戰地救護中。她多次冒著槍林彈雨,深入到前沿陣地,搶救運送傷員。
永恒的豐碑
2004年7月6日,湖南派人來到陳塘村東劉守玟的墳前,灑下了從家鄉帶來的黃土和清泉,他們要接女兵回家。陳塘村的父老鄉親們聞訊趕來,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為女兵送行。女兵遺骸回到湖南后,被安葬在長沙烈士陵園。
同年9月18日,《黃河大合唱》那激越昂揚的旋律響徹在湖南長沙烈士陵園,人們在為魂歸故里的女兵舉行立碑儀式。湖南省著名歷史學家何光岳老人朗誦著自己撰寫的《祭抗日英雄湘女文》:“嗚呼湘女,生而為英,死則實苦。當神州之多敵,遇日寇之狼虎,侵我半壁江山,殺我萬千男婦……嗚呼湘女,魂兮歸來,英靈千古?!?/p>
在陳塘村劉守玟墳塋的遺址上,陳開靈、王家金立下了一通紀念碑,鐫刻著:“湖南女兵,劉守玟君;豆蔻年華,出身豪門;芳齡十八,香消玉殞;烈士遺物,流傳至今;幾度風雨,幾多艱辛;猶記當年,夙愿成真;勿忘先烈、常懷感恩……”
18歲正是美麗綻放的年紀,可是,為了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她慷慨赴死,義無反顧,將生命永遠定格在最美的年華。人民不會忘記,那座豐碑永遠聳立在齊魯、瀟湘大地上。正像帶領她來到臺兒莊戰場上的女兵作家謝冰瑩詩中所寫:“將與日月爭輝,與民族永存。”
2011年1月13日,陳開靈將劉守玟的照片和她使用過的匕首捐贈給了臺兒莊大戰紀念館。
(作者為臺兒莊戰役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棗莊市政協文史館館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