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這個名字曾代表著中國籃球的巔峰。
同樣,也承載過一個民族的體育夢想。
他本可以吃一輩子職業紅利。
卻為出任中國籃協主席,拒絕了價值高達4億的商業代言。
彼時,他雄心萬丈,誓言改革。
然而,七年光陰流轉,傳來的卻是他卸任的消息。
如今,褪去籃協主席光環的姚明,身在何方?
他的夢想,是否還在延續?
從“移動長城”到賽場謝幕:巨人的成長足跡
說起姚明的籃球生涯,還要從上海說起。
2米26的身高讓姚明,從小就鶴立雞群。
也讓姚明順理成章的走上了籃球這條路。
初出茅廬,姚明便嶄露頭角。
從上海大鯊魚隊的青澀少年,到2002年以NBA狀元秀身份登陸休斯頓火箭隊。
他每一步都踏得堅實而轟動。
在NBA的賽場上,他被譽為是“移動長城”,成為了國際賽場上,代表中國的符號。
他用扎實的腳步、柔和的手感、超高的籃球智商和謙遜幽默的性格,征服了挑剔的NBA賽場和全球球迷。
后來,他更是入選全明星,成為球隊核心。
甚至一度讓火箭隊成為了中國球迷的“主隊”。
然而,職業體育的殘酷在于,傷病總是難以擺脫。
腳踝、膝蓋的反復傷病,讓姚明苦不堪言。
2011年7月20日,在經歷了多次手術和漫長的康復后。
正值當打之年的姚明,在職業生涯的黃金期,不得不含淚宣布退役。
那場在休斯頓舉行的退役發布會,充滿了不舍與敬意。
“我離開了賽場,但不會離開籃球。”
這句告別宣言,不僅是對球迷的承諾,也悄然為他未來的人生軌跡埋下了伏筆。
退役后的姚明并未遠離公眾視野。
他成為上海大鯊魚隊的老板,進入上海交大深造,并活躍于各類公益事業。
身份在轉換,但對籃球的赤誠始終如一。
抉擇時刻:推掉4億代言誓為中國籃球做貢獻
時間來到2017年初春。
那時的中國籃球正處于低谷,國家隊的成績難如人意,聯賽職業化進程遭遇瓶頸,青訓體系亟待革新。
改革呼聲日益高漲。
此時,一個歷史性的選擇擺在了姚明面前。
中國籃球協會向姚明,拋來了橄欖枝。
面對這個邀請,姚明想了一晚上,最終決定出任。
為此,他推掉了長期代言合同。
據媒體估算,這份代言合同高達4億元人民幣。
這是商業價值的頂峰認可,是個人財富的巨額積累,同樣也是舒適安穩的名利雙收之路。
但他還是推掉了巨額代言,選擇了接任中國籃球協會主席。
即便這個位置意味著巨大的責任、難以預測的挑戰和洶涌的輿論壓力。
因為姚明心中想的,是希望中國籃球能更好。
在就職演講上,他引用了林則徐的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他眼神堅定,話語擲地有聲。
這不僅僅是一次職務的轉換,更是一次價值觀的宣言:在個人利益與國家籃球事業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在唾手可得的財富與充滿荊棘的改革之路之間,他選擇了擔當。
大刀闊斧,改革破局
執掌籃協帥印的六年,姚明開啟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航程。
他深知中國籃球積弊已深,非大刀闊斧不能破局。
為了能破除積弊,他推出推出國家男籃“紅藍分隊”機制。
將國家隊一分為二,由不同的教練團隊帶領,參加不同賽事。
其核心目的是擴大國家隊選材面,讓更多有潛力的年輕球員獲得國際大賽的鍛煉機會,打破原有選材的局限性和固化局面。
這無疑是一個大膽且具有前瞻性的嘗試。
不僅如此,姚明還致力于提升CBA聯賽的競技水平和商業價值。
在管辦分離的框架下,推動聯賽在賽事運營、商務開發、球員合同規范、裁判職業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嘗試。
努力向真正的職業聯賽靠攏。
“小籃球”計劃,同樣可圈可點。
姚明深諳根基的重要性。他大力推廣“小籃球”計劃,降低籃球門檻,讓籃球運動真正走進校園、培養興趣,擴大選才基礎。
然而,改革之路從非坦途,理想在現實的礁石上激蕩起復雜甚至苦澀的浪花。
2019年男籃世界杯在家門口舉行,這本是檢驗改革成果、重振男籃雄風的關鍵戰役。
中國男籃握有絕佳的分組形勢,卻接連遭遇關鍵失利。
特別是在對陣波蘭隊的比賽中痛失好局,最終失去了直通東京奧運會的資格。
這次慘痛的失利,將姚明和他的改革推上了風口浪尖。
隨后,中國男籃在亞洲賽場也未能展現出絕對的統治力,甚至首次在FIBA亞洲杯賽事中無緣四強。
女籃雖有亮眼表現,但成績也存在起伏。
“聯賽熱鬧,國家隊冷清”、“改革雷聲大、雨點小”的質疑聲鋪天蓋地而來。
職業化改革必然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問題不能簡單的歸因于姚明這個籃協主席。
但面對質疑與壓力,姚明承擔了所有的批評火力。
在世界杯失利后的采訪中,他面對鏡頭,斬釘截鐵地說:“輸球了,我承擔所有責任。”
他沒有推諉,沒有辯解,只是默默地承受著壓力,繼續推動著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他深知,籃球人才的培養、體系的完善、文化的沉淀,絕非朝夕之功。
真正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土壤,更需要耐心。
這七年,是充滿希望與陣痛的七年,是姚明以巨大個人犧牲為代價,為中國籃球奮力拓荒的七年。
成績單或許不盡如人意,但改革的種子已然播下。
不忘初心,繼續播種新的籃球夢
2024年十月,姚明任期屆滿,卸任中國籃協主席的消息正式公布。
沒有盛大的告別儀式,沒有冗長的述職報告,一切顯得平靜而自然。
這位曾站在世界籃球之巔,又在中國籃球改革深水區奮力搏擊的巨人,以一種近乎悄無聲息的方式完成了謝幕。
真正的轉身,往往無需喧囂的鑼鼓,寂靜本身,已是力量的回響。
那么,卸下重擔的姚明去哪兒了?
他的身影并沒有消失,而是更多地出現在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偏遠的鄉村小學塵土飛揚的操場邊,社區公益籃球活動的現場,青少年籃球訓練營的場地上。他的重心,正轉向更基礎、更源頭的地方。
通過他創立的“姚基金”,這項事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
截至目前,姚基金已累計援建了數十所鄉村學校的籃球場。
讓成千上萬原本可能一輩子摸不到標準籃球架的孩子,有了屬于自己的球場。
在貴州畢節的一所鄉村小學,當看到孩子們在新落成的球場上奔跑、爭搶、笨拙卻無比認真地投籃時,姚明站在場邊,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發自內心的笑容。
他俯身撿起滾出場外的籃球,輕輕遞給一個摔倒后爬起來的孩子。
那一刻,他不再是叱咤風云的球星,也不是位高權重的主席,更像是一位慈祥的園丁,看著自己播下的種子有了破土的希望。
“籃球是一顆種子” 姚明曾這樣說“種在哪兒,就可能在哪里開花結果。”
他現在的使命,就是將這些希望的種子,盡可能多地撒向更廣闊、更需要它們的土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