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近在烏克蘭問題立場上似乎有所轉變。
之前短暫暫停了對烏援助,就得罪了不少人,即使共和黨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
前不久又使出一招移花接木,恢復了援助,但是卻藏滿了美式算計。
歐盟又被美國涮了一把
這一手移花接木概括來說就是歐盟又被美國涮了一把,說好的美國援助,仔細一看卻是歐盟付錢。
2025 年 7 月 11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運送包括 “愛國者” 防空系統在內的武器,并表示費用 “100% 由北約埋單”。
7 月 13 日,特朗普在馬里蘭軍事基地再次強調,美國將向烏克蘭提供 “愛國者” 導彈系統,但所有費用要由歐盟全額承擔。
老美可是太會算賬了,采用這種 “美國供貨、歐洲結賬” 的模式,本質是把軍火交易包裝成戰略支援。
美國軍工復合體不僅能賺取武器銷售的利潤,還能讓北約用美國武器援助烏克蘭,從而維持其在歐洲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兩得。
而歐盟則成了 “冤大頭”,不僅要承擔高額費用,還在對俄政策上更加被動,被美國進一步綁上了俄烏沖突的戰車。
之前美國試圖對烏斷供逼迫澤連斯基和談和妥協,但收效不理想。索性就繼續拖下去。
讓烏克蘭有更多武器與俄羅斯耗,可消耗俄軍實力,又不用美國大兵親自下場,符合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同時,美國軍火商也能從中獲利,賺取巨額利潤。
俄方對此倒是看得通透做出評價到:純屬生意!
歐盟成了冤大頭,外長驚覺:這算哪門子美國援助!
不知道是不是俄國人的話點醒了歐盟,最近歐盟也對此提出質疑,外長發言如夢方醒。
美國這是一套組合拳,之前北約峰會上要求各國將軍費占比逐步提升至GDP的5%。
特朗普一直嫌歐洲國家軍費交得少,此次借向烏提供武器一事,可迫使歐盟增加軍事開支,承擔更多北約軍費。
但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已在經濟制裁、能源替代和軍事援助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如今還要承擔美國對烏援助的費用,財政壓力進一步增大。
美國在要求歐盟為援烏武器買單的同時,還宣布從 8 月起對歐盟商品加征 30% 關稅,歐盟可謂 “雪上加霜”,處于既要掏錢買武器,又要承受貿易損失的艱難境地。
美國這種將援烏賬單甩給北約再由歐盟實際支付的做法,本質上是在踐行 “美國優先” 原則,即堵住了烏克蘭要飯的嘴也減少了美方財政負擔。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 7 月 15 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記者會上質問:這哪算美國援助?并表示美國應當 “分擔” 對烏克蘭軍援的支出。
引發歐盟內部多國不滿,拒絕加碼
被美國狠狠算計了一把后,多國也是如夢方醒。
法國私下抱怨美國把歐洲當對抗俄羅斯的 “ATM 機”,馬克龍更是拍出 8000 億歐元主張歐洲搞自主防務,他公開呼吁歐洲國家停止采購美國武器。
不如轉向購買法國和歐洲制造的裝備,比如用法國與意大利聯合研制的 SAMP-T 防空系統替代美制 “愛國者”,以 “陣風” 戰斗機取代 F-35。
雖然說此舉有點自己的小算計吧,但目的確實是想減少對美國武器的依賴,并推動歐洲軍工產業升級。
德國方面,據統計已經有 62% 的民眾不愿再為美國主導的對烏援助額外掏錢,且認為美國此舉是將德國等歐洲國家置于不利境地,德國若按照美國要求提供更多援助,可能會影響自身的防御能力等切身利益。
匈牙利則更是直接拒付,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公開表態,指責歐盟將巨額資金投入一場 “打不贏的戰爭”。
他認為當前戰場優勢在俄羅斯一方,烏克蘭幾乎輸掉戰爭,歐洲也隨之受挫,歐盟已為烏克蘭投入大量資金,如今還要追加投入,卻沒有明確的勝利路徑,應轉向和平解決方式而非持續加碼軍事援助。
自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歐盟已對俄羅斯實施17輪制裁,涵蓋能源、金融、貿易和個人等領域。
在15日當天召開的歐盟成員國外長會,最終也未能就第18輪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方案達成一致。
歐盟委員會上月起草第18輪對俄制裁方案,重點針對俄羅斯能源收入,涵蓋“北溪”天然氣管道基礎設施、俄羅斯銀行業,還包括進一步下調西方給俄羅斯原油出口設定的所謂“價格上限”。
但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先前表示反對該方案,認為禁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將影響本國經濟。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2025年7月16日文章《美援烏賬單甩給北約,歐盟外長如夢方醒:這哪算美國援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