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吳越爭霸,相信很多人會想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一雪前恥的勵志故事。
不過,在這個勵志的故事中,有兩個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范蠡和文種(也稱“文仲”)。
在越王勾踐入吳為奴的三年中,范蠡不僅與他榮辱與共,還多次救其于危難之中。
而文種則矢志不移地幫其出謀劃策,管理內政,積極外交,進而為越國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最終,在范蠡和文種的努力和輔佐下,越王勾踐不僅成功歸國,最后還戰勝了曾經囚禁他的吳國,洗刷了恥辱,并成為了新的春秋霸主。
然而,同為吳越爭霸的功臣,范蠡和文種這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范蠡急流勇退,安度晚年,而文種卻落了一個飲恨自殺的結果。
那么,為什么文種會有這樣的結局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迷霧,走進文種的一生。
01
家境清貧,志向高遠
公元前535年,文種出生于楚國,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附近。
史書上關于他出生的記載很少,只知他是個學識廣博、志向遠大的人。
因從小就有著拯救百姓于危難的志向,十年寒窗苦讀,二十多歲的文種就已有官場頭銜,成為楚國宛令。
然而,由于文種家道中落,當時的楚平王昏庸無道,政治混亂、貴族當權,文種內心雖有“安定蒼生”的志向,卻因楚王昏聵一直未得到重用。
在之后的幾年,郁郁不得志的文種依然努力地尋求生存之道,盡管付出了很多,卻毫無起色。
直到遇見范蠡,這個改變他一生的摯友。
當時的范蠡,雖說是文武奇才,但奈何無人引薦,只能在鄉間游蕩。
而遇到文種之后,郁郁不得志的二人便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暢聊楚國局勢,交談起彼此的理想抱負。
自此之后,范蠡認定文種志在天下百姓,既然楚國無容身之所,不如和文種結伴而行,投奔越國。
公元前511年,文種和范蠡帶著匡扶蒼生的遠大志向,奔赴越國。
但現實卻遠沒有兩個人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剛到越國時,他們就遭到越國大夫石買的妒忌,并從中挑撥,以至于在之后的很多年,文種和范蠡都未能授之官職。
在這段默默無名的時光里,造就了文種極度隱忍的性格;
同時,內心的遠大志向又讓他變得堅韌和果敢。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正在籌備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
而此時的越王勾踐野心勃勃,雖登基不久,卻急于應戰,想和吳國一決高下。
在這緊要的關頭,文種極力勸說越王不宜出兵,但他不顧群臣反對,堅持要和吳國一決高下。
無奈之下,文種和范蠡只能追隨他一同奔赴前線戰斗。
然而,吳軍在謀臣伍子胥的帶領下猛勢進攻,越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很多膽小的士兵不戰而逃。
最后,越王勾踐和僅剩的五千殘兵只能退守會稽山。
此時,勾踐自知敗局已定,想要一死了之。
但文種卻勸勾踐不要自尋短見,他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短時間地屈服吳國,日后定有翻盤的機會。
而且他還表示,自己愿意充當使者去和吳王談條件。
最終,心有不甘的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勸告,而屬于文種的命運齒輪也就此開始了轉動。
之后,文種孤身一人前往吳國,在朝堂上舌戰群臣,和吳王夫差分析越王歸降的利害關系,以此說服吳王準許越國求和,越王勾踐愿意入吳為奴。
但是他的提議卻遭到伍子胥的極力反對,談判以失敗而告終。
勾踐得知此消息后,已知無力回天,氣急敗壞之下,他欲再次拔劍自刎。
但又是在文種的極力勸說下,勾踐才放棄此舉。
在這種危難的關頭,文種不僅沒有泄氣,反而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
他通過一些消息得知,吳國太宰伯嚭貪財好色,于是他帶著美女和珍珠寶器,再次入吳,準備賄賂伯嚭。
不出意料,伯嚭被美女和各種珠寶迷得七葷八素,便帶文種拜見了吳王。
最終,在伯嚭的助力下,文種成功說服吳王夫差,讓越王勾踐投降。
入吳談判回來之后,越王勾踐對文種大為感激,更讓他欣慰的是,在這種危機關頭依然有忠臣愿意為越國赴湯蹈火。
于是,臨走之際,勾踐把越國的朝政托付給了文種,囑托他務必安頓好朝中上下。
文種則強忍著悲痛領受了這一重任。
02
砥礪君王,巧計謀吳
戰敗后的越王,猶如墜入絕望的深淵。在他最艱難的日子里,一邊有范蠡與吳王周旋,另一邊有文種為他鞍前馬后操持內政。
在吳國的三年里,文種多次書信給范蠡,讓他勸諫越王務必忍辱負重,報仇雪恨指日可待。
之后,在文種的全力配合下,范蠡順利說服吳王赦免勾踐。
公元前490年,勾踐終于歸返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后,并未急于接管朝政,而是在秘密地謀劃著滅吳的計劃。
他簡衣粗食、睡稻草床榻,經常勞其筋骨,夜不能寐。
為了時刻謹記復仇之心,勾踐還將苦膽掛在房間,每當自己稍有懈怠之時,他就舔上一口苦膽,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吳國所受的磨難。
為了實現心中所想,勾踐最先著手的事情就是富國強兵。
于是,在文種的輔佐下,他一方面籌劃建立國都,另一方面對百姓布施恩惠,以此激發百姓為國家效力的士氣。
但這還遠遠不夠,勾踐還要想方設法削弱和打擊吳軍的勢力,而正當他為此一籌莫展之際,文種又為其獻上了“伐吳七術”。
在文種的建議下,勾踐開始向吳國進貢大量的錢財,以此賄賂吳國大臣。
他不僅給吳王準備了葛布、狐貍皮、箭船,還把越國的絕世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讓他無心朝政。
此外,在《東周列國·春秋篇》的影視劇中,越王勾踐還有這樣一個因禍得福的小插曲。
當時,越國遭遇連續暴雨,導致良田被淹,百姓流離失所。
這場天災無意中打亂了勾踐的計劃,迫使他必須優先解決國內問題。
就在這時,文種急中生智,向勾踐提議說,他們可以先和吳國借糧,等度過今年的災荒之后,再將明年新產的糧食還于吳國。
這樣一來,既能解決吳國糧食積壓的問題,又解決了越國糧食短缺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勾踐覺得文種的建議很好,便由他去操辦此事。
而文種憑借著伯嚭的助力,很快就說服了吳王,同意了借糧。
然而,文種此計,表面是在借糧,實際上是想借此離間吳王夫差和伍子胥的關系。
等到歸還糧食之時,他故意派人向伍子胥傳出密報,說他歸還的糧食是被蒸煮過的,目的是想讓吳國來年顆粒無收。
這時,一向不放心越國的伍子胥,一定會和吳王稟告此事,并借機打壓越國。
不出所料,越國歸還糧食的那天,伍子胥便將消息如實告訴了吳王夫差。
夫差為了證實此事,親自去城門口迎接越國運來的糧食。
結果,越國運來的糧食都是粒粒飽滿的新糧,這大大出乎了伍子胥的預料。
正因此事,吳王夫差和伍子胥漸漸產生分歧,文種成功削弱了伍子胥在夫差面前的影響力。
03
功成名就,飲恨而亡
公元前489年,吳王夫差決心要北上伐齊,越王勾踐聽聞后,便派3000士兵支援吳國。
然而,身為相國的伍子胥屢次勸誡他不要貿然出兵。
但此時的吳王夫差心高氣傲,根本聽不進去,再加上伯噽的推波助瀾,吳王一氣之下便賜伍子胥一把寶劍,讓他自刎而死。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在黃池與晉國爭奪盟主。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越王勾踐趁機襲擊了吳國,并俘虜吳國太子。
至此,吳王不僅沒有通過會盟成為盟主,還因大意丟失國都姑蘇城,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幾年后,越王勾踐再次率領精兵攻打吳國。
吳王夫差收到戰報后,意識到決戰的時刻來了,他立即下令起兵反擊。
于是,一場影響整個春秋戰國的笠澤之戰拉開了序幕。
越軍在勾踐的指揮下,帶著復仇雪恥的斗志,個個氣勢如虹,驍勇善戰,吳軍則自亂陣腳,潰不成軍。
盡管他們想試圖突圍,但已無力回天,只能退守城中。
此時的吳國,已是強弩之末。
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徹底打敗,絕望中的吳王夫差選擇自殺,吳國自此滅亡。
歷經20年,越王勾踐終于一雪前恥,一躍成為春秋霸主,而范蠡和文種因為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了勾踐重用,身居高位。
戰爭得勝之后,舉國歡騰。
在舉辦慶功宴時,野心勃勃的越王立下了統一天下的志向。
此時,輔佐多年的范蠡明白,勾踐生性多疑,貪得無厭,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
于是,范蠡決定辭官歸隱,臨走之前,他給文種留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待何不去?”
起初,文種不忍棄官而走,但隨著好友的離去,他也漸漸感受到了勾踐對自己的提防,于是便稱病在家,不去參加朝堂事務。
但即便如此,最終越王勾踐還是派人將文種召入宮中,并賜劍讓其自裁。
臨死之際,他想起范蠡,想起他說的話,可惜已經為時已晚。
一代股肱之臣就此落下帷幕。
縱觀吳越爭霸,文種可謂是扮演了“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歷史角色。
他盡心輔佐勾踐三十余年,無數次救勾踐于水深火熱之中,讓越王最終成為霸主,令越國化險為夷。
可以說,越王最終能夠成功,文種功不可沒。
但可惜的是,越王多疑,自己又貪戀權位,未聽好友相勸,最終飲恨而亡,未得善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