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說,曹操誤殺呂伯奢之后,曾經說過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歷史上關于曹操殺呂伯奢存在很多爭論,但據孫盛《雜記》記載,曹操誤殺了人之后,曾說過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估計羅貫中就是以此為根據進行加工創作。
小同,高貴鄉公時為侍中。嘗詣司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廁還,問之曰:‘卿見吾疏乎?’答曰:‘不。’文王曰:‘寧我負卿,無卿負我。’遂酖之。——《魏氏春秋》
和曹操一樣,司馬昭殺鄭小同時,也說過類似的話。
據《魏氏春秋》記載,公元258年,鄭小同拜訪司馬昭,司馬昭有機密公文尚未收拾而去入廁,司馬昭返回后,問鄭小同有沒有偷看公文,鄭小同說沒有,但司馬昭仍然不放心,司馬昭說:“寧我負卿,無卿負我。”于是將其毒殺。
司馬昭大家都很熟悉,司馬懿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司馬昭在255年-265年期間掌握曹魏軍政大權,263年滅蜀,264年弒殺高貴鄉公曹髦,265年病逝。那么鄭小同是誰,為何司馬昭要殺他?
鄭小同是鄭玄的孫子
鄭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鄭玄是東漢末年大儒、經學家,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余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鄭玄早年間專心學問,四處求學,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后從馬融學古文經。游學歸里之后,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
漢末天下大亂,鄭玄雖然名聲在外,但一直隱居不仕,多次拒絕朝廷征辟,潛心讀書開門授學。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遠方而投至門下,如趙商、崔琰、公孫方、王基、國淵、郗慮等即為著名者。他的學生常常超過千人,為一時之盛。
鄭玄只有一個兒子,名叫鄭益恩,二十三歲時被北海相孔融舉為孝廉。193年黃巾軍圍孔融于都昌(今山東昌邑),情勢萬分緊急。鄭益恩前去營救,結果反被圍殺,時年僅二十七歲。鄭益恩死后,有遺腹子,鄭玄#秋日生活創作季#因其手文與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也有記載說鄭小同生于丁卯日,而鄭玄生于丁卯歲,所以取名小同。但無論如何,老年喪子的鄭玄,肯定對鄭小同充滿了無數的期冀與感情。公元200年,鄭玄病逝。那時候的鄭小同不過七八歲的年紀。
“小同年逾三十,少有令質,學綜六經,行著鄉邑。海、岱之人莫不嘉其自然,美其氣量”——《三國志·高貴鄉公紀》
鄭玄既然身為漢末大儒,而且弟子無數,所以鄭小同雖然年幼失怙,但自然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鄭小同少年時代就表現出天資聰穎,三十多歲學固安六經,德行被鄉里人所認可,附近的人都嘉揚他的器量和品德。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期,征召鄭小同為郎中。
高貴鄉公曹髦繼位,鄭小同任侍中,作為天子近臣。同時,鄭小同曾和鄭沖一起教授曹髦《尚書》,并因此獲得封賞,由此進爵關內侯,太尉華歆還上書提議夸贊過鄭小同。258年,曹髦下詔任命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三老、五更一般由位高德重的退休官員擔任,以彰顯皇帝遵從孝悌之義。
司馬昭為何毒殺鄭小同
從鄭小同的履歷來看,他不過是一個做學問的文官,雖然和曹髦走得比較近,但并沒有實際的事權、兵權,司馬昭為何要毒殺鄭小同呢?
曹髦曾經在太學問難,就《尚書》中“稽古同天”如何解釋問博士們,而鄭玄的解釋是“堯同于天也”,王肅則認為是“堯順考古道而行之”,哪種才是正確的?其實這牽扯到魏晉時期的鄭學、王學之爭。堯把帝位禪讓給了舜,堯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這么做,是爭論的焦點。
學術之爭的背后,反映的其實政治立場之爭。按照王肅的學說,司馬家謀權篡位有政治合理性,而按照鄭玄的理論,一切都要順從天意,那么司馬家不能根據古代慣例行篡竊之事。所以曹髦當然選擇支持鄭玄的學說,反對王肅的學說,以此來反對司馬氏通過禪讓來竊取曹家天下。
曹髦支持鄭學,而司馬昭娶了王肅的女兒,所以鄭小同其實是被牽扯進了政治斗爭。至于看見什么秘密奏疏,不過是借口而已。甚至,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所謂看見秘密奏疏,其實就是司馬昭設的一個局,就是為了除掉鄭小同,就因為鄭小同時鄭玄的孫子,鄭學的繼承人!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