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的李恢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里,李恢本為劉璋手下謀士,劉備入主西川之時,李恢極力反對,劉璋準備親自去迎接劉備入川之時,李恢叩首諫曰:“竊聞君有諍臣,父有諍子。黃公衡忠義之言,必當聽從。若容劉備入川,是猶迎虎于門也。”
李恢有清醒的頭腦與智慧。
至于李恢投降劉備的原因也做了詳細的交待:“吾聞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前諫劉益州者,以盡人臣之心,既不能用,知必敗矣。今將軍仁德布于蜀中,知事必成,故來歸耳。”
從上述兩則材料來看,李恢降蜀不僅是因為劉璋暗弱不用其計,更是因為李恢看中劉備仁德之后做出的選擇。在這一系列的行為中,李恢被塑造成了一個不忘舊恩,同時又善于變通的智者。
再看歷史上真實的情況。
李恢在投降劉備之前不僅沒有向劉璋進諫忠言以盡人臣之道,反而是被免官,據《三國志》記載:“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仕郡督郵,姑夫囊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
而李恢投劉備的動機也并未如小說中敘寫一樣高義,《三國志》記載道:“后貢恢于州,涉道末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也,乃托名郡使,北詣先主,遇于綿竹。”
從這則材料看出,李恢并不是像小說中描寫一樣辭去劉璋后主動投奔劉備,而是在自己上任的過程中,仔細分析了當前形勢后,做出的“背主投敵”的行為。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基于史實的小說,既然是小說就少了不了虛構,但是羅貫中的虛構并非是漫無目的。
尤其是在面對三國那個戰爭年代大量的投降行為時,擺在作者面前的首要難題就是如何評價這種行為。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是“忠臣不事二主”,羅貫中并不反對這樣的價值觀,但如果從現實出發,以這樣的價值觀來嚴格要求所有人,只怕正史中90%以上的武將都是道德敗壞分子。
正史記載羅貫中本人就有“圖王之志”,而且他與明末起義軍領袖也有往來,可以說他是亂世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羅貫中并沒有嚴格拘泥于“忠臣不事二主”的傳統道德觀念,對“良禽擇木而棲”這個觀念他也進行了極力的肯定。
這是一種出于現實需要的價值觀,在元末的亂世里,人們每天都面臨著朝生暮死的壓力,生存才是最大的需要,人們在困惑并“認慫”時,希望從《三國演義》的故事里得到人生的指引,而絕非是占領道德制高點的批判。
李恢等大量降將的“情有可原”的戲碼便是這樣加入了小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