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爾當前的局勢,恰如一句俗語所言:自作聰明反害己。
四個月前,一道緊急命令下達,三名中石油高層管理人員被要求在短短兩天內撤離該國。
此舉背后,實為尼日爾意圖強行接管中石油在當地油田資產。
然而,采取如此野蠻手段的尼日爾,真能從中獲益?
早在2003年,當西方能源巨頭因勘探風險與盈利空間有限紛紛退出尼日爾時,中國石油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開啟了兩國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隨后幾年里,中石油陸續投資建設了阿加德姆油田、畢爾瑪油田、尼日爾-貝寧輸油管道及津德爾煉油廠等關鍵項目,總投資額接近46億美元。
此外,在2023年尼日爾發生政權更迭后,軍方掌權帶來的財政壓力使國家陷入經濟停滯。
為了緩解資金緊張狀況,軍政府于2024年向中石油借貸4億美元,并承諾通過石油出口償還債務。
但到了2025年,現實卻異常殘酷——尼日爾無力履行還款義務。
面對這一困境,軍政府并未尋求協商解決之道,反而企圖通過強制手段奪取中方企業資產以擺脫危機。
今年三月,軍政府首腦奇亞尼發布緊急指令,要求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在內的三家企業的三名中國籍高管在48小時內離境,同時凍結了煉油廠賬戶。
與此同時,尼日爾旅游部門以“存在歧視性經營行為”這一牽強理由,撤銷了中資陽光國際酒店的營業許可。
不僅如此,軍政府還以“薪資分配不均”、“稅務違規”等名義對中資企業施壓,聲稱中國員工月薪高達九千美元,而本地員工僅約一千美元出頭。
但他們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大多數中方員工是擁有數十年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和核心管理人員,負責操作油田設備、調試煉油系統、統籌供應鏈等關鍵技術任務。
其實從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自從軍政府上臺以來,為了穩固統治基礎,他們有意煽動資源民族主義情緒,將國內矛盾焦點轉向外國投資與合作領域。
此外,尼日爾軍方推行所謂“資源主權覺醒”戰略,意在重新掌握國內重要資源命脈,尤其是中石油在該國建立的完整石油產業鏈。
這不僅有助于緩解短期內的財政壓力,更為其未來在資源定價與談判中爭取主動地位。
可惜的是,這一切只是空中樓閣。隨著技術人員被迫撤離,很快便引發嚴重后果——津德爾煉油廠停產,導致整個國家能源供應系統癱瘓。
首都尼亞美更是經歷了連續三天的大規模停電,醫院因此無法開展手術。
12臺呼吸機停運造成8名重癥患者不幸死亡。
工廠大面積停工,加油站前排起長達三公里的車隊,全國運轉幾近停滯。
石油行業遭受重創。根據國際能源署衛星監測數據,尼日爾境內15%的油井已完全停止作業,原油日產量由每日12萬桶驟降至3.6萬桶。
其中阿加德姆油田產量下滑幅度達90%。由于軍政府指派的接管人員缺乏相關經驗,操作失誤頻發,津德爾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停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萬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迅速展開應對措施。外交層面,外交部兩次召見尼日爾駐華臨時代辦,表達強烈不滿。
今年4月,中國駐非盟代表在非盟會議上展示中石油項目對尼日爾經濟發展貢獻的數據,積極爭取非洲國家的理解與支持。
商業方面,中方暫停所有新投資項目,包括原定光伏電站建設計劃,并凍結與尼日爾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
同時關閉尼日爾-貝寧輸油管道,切斷該國90%的原油出口通道,進一步加劇其財政困境。
除此之外,中方依據《中尼雙邊投資協定》及《能源憲章條約》,向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提交仲裁申請,要求尼日爾賠償違約造成的損失,索賠金額超過30億美元。
如今,尼日爾也意識到自身決策的嚴重錯誤。上個月,尼日爾外長訪華期間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試圖以此修復兩國日益惡化的外交關系。
但這遠遠不夠,若想重建中方信任,尼日爾必須拿出切實行動改善合作環境,正視中尼關系中的利益平衡與主權關切。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