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問奇閣本〈茶經〉》日本影印版序言
◆蔣豐
茶,作為東方農耕文明的精神圖騰,其文化傳播史實為一部以物質載體為表、精神符號為里的文明對話史。中日茶文化之互動,既不是單向度的文化輸出,也不是機械的技藝移植,而是以中國大唐“茶圣”陸羽《茶經》為原典,在“唐宋茶禮——鐮倉禪茶——江戶煎道”的時空經緯中,完成從物質器用(茶器、茶法)到精神范式(茶道美學、哲學)的雙向建構。我的好友、當代中國著名茶人、“多聊茶”創始人、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所長楊多杰此次在日本東方出版社推動《明刊問奇閣本〈茶經〉》在東亞的跨域復歸,恰為這一千年對話提供了新的文獻注腳與闡釋空間。
版本譜系學視野下的《茶經》東傳與受容
陸羽《茶經》的東傳,構成東亞茶文化史的核心文本事件。日本學者布目潮沨《茶道古典全集》(1957)所列“宋咸淳刊百川學海本”“明弘治刊百川學海本”“明鈔說郛本”“明鄭煾校日本翻刻本”及“玉茗堂主人湯顯祖本”,勾勒出《茶經》在東亞的版本流變譜系。楊多杰先生,既是一位茶文化學者,也是一位古籍收藏家。他在機緣巧合之下,收藏有一套明刊問奇閣本《茶經》。此書在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均未見收藏,是海內外僅存的孤本。經楊多杰周密考證,日本學者布目潮沨所提到的“玉茗堂主人湯顯祖本”《茶經》,實應為“明刊問奇閣本”《茶經》。只是日本東洋文庫收藏的這套《茶經》,缺少印有“問奇閣藏版”的牌記頁,因此百余年來才被學界誤稱為“玉茗堂主人湯顯祖本”《茶經》。楊多杰先生的這一發現,成為了《茶經》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
這本明刊問奇閣本《茶經》的價值,不僅在于版本的稀缺性,更在于其作為“文化中介物”的雙重屬性:第一,它保留了明代文人“以茶入雅”的審美趣味,為考察茶文化從實用技藝向文人藝術的轉型提供微觀例證;第二,其東傳日本后,與榮西《吃茶養生記》(1211年)、千利休“和敬清寂”茶道思想形成跨時空對話,印證了榮西“茶乃養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與陸羽“精行儉德”理念在養生哲學層面的同源性。
文獻復歸與文化反哺:楊多杰的學術實踐
在我看來,楊多杰作為中日茶文化研究的“文獻擺渡人”,其學術實踐具有三重范式意義:
首先,文獻考古的跨域整合。楊多杰通過中日現存《茶經》版本比勘,揭示出明代江南刻書業“跨域流通—在地受容”的傳播機制。這種“以物證史”的方法論,突破了傳統茶文化史“以文獻證文獻”的局限,為研究東亞物質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路徑。
其次,文化反哺的在地實踐。楊多杰先生自藏的明刊問奇閣本《茶經》,不僅是茶學珍本,更是茶學秘本,研究者及愛茶人很難見到。2024年8月,楊多杰將自藏的《明刊問奇閣本〈茶經〉》在中國書店出版社全彩影印出版。隨后他又積極推動該珍貴古籍,在日本出版發行的工作,并于2025年由日本東方出版社出版問世,實現了“文獻復歸——在地傳播”的雙重跨越。這一實踐不僅是對“茶道無國界”理念的踐行,更暗合了日本茶道“一期一會”的哲學思想——讓《茶經》以原典形態回歸其精神升華地,恰似讓一片茶葉在完成跨域旅行后,以最本真的姿態回歸茶席。
再次,茶學珍本的公共轉化。楊多杰將自己收藏的明刊問奇閣本《茶經》公開出版,把茶學珍本轉化為“公共學術資源”。這種“文獻活化”策略,既延續了清代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版本學傳統,又呼應了當代文化遺產保護的“共享”理念。據悉,他還創建了“多聊茶收藏茶文獻珍本叢刊”,今后將持續性出版自己珍藏的珍貴茶學文獻。
文明互鑒的當代啟示:從《茶經》到“茶道共同體”
《明刊問奇閣本〈茶經〉》的跨域復歸,為全球化時代的文明互鑒提供了三重啟示:
第一,文本旅行與文化主體性。該本在明代江南的刊刻、清代東傳日本、21世紀中日聯合出版,構成典型的“文化循環”案例。它證明,文明交流絕非“單向度的文化移植”,而是在主體間性的對話中實現意義的再生產。正如千宗室所言:“日本茶湯,半壁江山在《茶經》”,但這一“半壁”早已通過“侘寂美學”“茶庭空間”等本土化改造,升華為具有日本主體性的文化符號。
第二,文獻活態傳承的范式創新。楊多杰的實踐表明,古典文獻的當代價值不僅在于“保存”,更在于“激活”。通過學術出版、公共講座、茶道演示等多維傳播,他將《茶經》從“故紙堆”轉化為“活態文化基因”,為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范例。
第三,茶人精神的現代重構。陸羽“精行儉德”的茶道倫理,在楊多杰身上演化為“文獻守護者”與“文化擺渡人”的雙重身份。這種將學術研究與文化實踐結合的茶人精神,恰是破解當代“文化割裂”困境的密鑰——它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坐冷板凳”的文獻考據功夫,又要有“踏熱土地”的跨文化傳播勇氣。
行筆至此,我要講出自己的深切感受:《明刊問奇閣本〈茶經〉》的跨域復歸,是東方茶文化史上一則精妙的隱喻:一片茶葉,從華夏大地出發,經由典籍、器物、思想的流轉,最終在異域綻放為獨特的文明之花;而當這朵花以原典形態回歸故土時,它已不再是出發時的模樣,而是凝結著雙邊智慧的文化共同體。楊多杰的貢獻,正在于他以文獻為舟,以執念為楫,讓《茶經》這條“文化長河”在當代重新奔涌,澆灌出更多文明的綠洲。
茶席終有散時,但茶脈永續東流。當日本茶人捧讀這部明代孤本時,他們讀到的不僅是陸羽的智慧,更是中日文化千年對話的余響,以及文明互鑒的永恒詩篇。
期待楊多杰未來在中日茶文化交流文獻學方面,能夠有更多的成果,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日本東方出版社總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