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茶事》戴明華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劉昌宇
喝茶,是愉悅身心、放松自我的一件雅事,其中蘊含的學問可多了。茶文化學者戴明華的《中國人的茶事》以茶史、茶典為經,詳細敘述了歷朝制茶、飲茶、品茶的風習流變,字里行間滿溢著中國人關于鑒茶的智慧,又不時流露出對寧靜生活的殷殷向往。
中國是茶的故鄉。自從聰慧的古人從葳蕤草木中發現了茶葉的價值,便由此開啟了世人種茶、制茶、品茶的歷史。據“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中國人喝茶的習俗,最早可上溯到傳說中的神農氏。正是神農氏在勞作之余,順手采擷了野茶樹中的一枚綠茵茵的葉片咀嚼,不想這一偶然之舉,竟在不期然間改寫了野茶樹的命運,讓沐浴著大自然陽光雨露的蔥蘢綠片,經人類一雙雙巧手的精心侍弄,搖身一變,紛紛登堂入室,裊裊婷婷地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并蕩氣回腸地演繹出綿延悠長的中國茶文化。
作為一本意趣盎然的茶史通識讀物,作者依托豐富的茶書典籍、人物故事、古典詩詞、傳世茶畫,將茶與人的深厚淵源娓娓道來。從先秦至清代,歷數馨香四溢的中國茶之高光時刻。唐代的全民愛茶,宋時的精美制茶,明朝的素樸飲茶,一幀幀閃光的歷史畫面,勾連著古今,映射著時代的社會風貌。茗香縈繞中,亦真切地展現出中國人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博大襟懷。全書將每一個時代國人與茶的往來交集,人們在種茶、制茶中所表現出的怡然生活態度,以及在飲茶、鑒茶中所彰顯出的高雅生活情趣,刻畫得淋漓盡致、書寫得條理明晰。
唐之前,限于當時的財力、物力,喝茶從內至外,無不充滿了陽春白雪的意味,大多是富貴人家的專屬飲品。而到了唐代,特別是一代“茶圣”陸羽和他的《茶經》的橫空出世,則徹底扭轉了茶葉小資的地位。在國富民強的盛唐時代,普通百姓也有了雅興,開始氣定神閑地安坐于桌前,平靜從容地品嘗起茶葉的芳香來。在陸羽的大力推介下,茶的生態價值與人文價值被充分挖掘,增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功能,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彰顯。令人快慰的是,至“以文治國”的宋時,全民啖茶之風則愈演愈烈,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試圖從理論的視角,系統總結宋人在品茶、斗茶上的方法與習俗;加上當時的文化名人蘇軾、蔡襄的極力推崇,喝茶品茶儼然成了詩意生活的“標配”,茶里茶外都充盈著濃濃的溫馨意味。遼、金、元時代,小小茶葉又憑借著天然的芬芳,徹底征服了眾多少數民族同胞,被慧眼識珠的茶商們打包成捆,一袋袋地運往蒼茫的大草原;同時,也將雅俗共賞的中華茶文化傳遞到域外的許多地方。明清時代,隨著人們對恬淡生活的熱切向往,制茶、鑒茶逐漸告別了之前眾多的繁文縟節,適時脫下了雍容華貴的“外衣”,以品茶中至味為樂,真正使品茶、鑒茶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
書中,戴明華善于把中國茶事與茶史結合到一起予以細細言說。作為一名茶文化學者,她旁征博引,除了從陸羽的《茶經》、蔡襄的《茶錄》、趙佶的《大觀茶論》中獲得寫作靈感外,還從《清明上河圖》《調琴啜茗圖》《趙孟頫寫經換茶圖》等150余幅傳世茶畫中,汲取著豐富的茶識養料。她條分縷析地回答了飲茶之風如何盛行中國?風靡宋朝的點茶法為何走向沒落?茶寮為何成為明代文人的精神家園等諸多問題。作者認為:“中國茶事就如同一顆凝聚時光的露珠,凝結的是時人日常的生活,反映著時代的倒影。”雖然,她在書中提到了不少茶文化名人,但更多的筆墨,顯然聚焦在普羅大眾身上——種植茶樹的茶農、制茶的茶工、寫茶書的文人,毋庸置疑,他們才是中國茶事中真正的主角,是最為鮮活生動的人物。誠然,他們的身份地位不同,人生境遇也天差地別,就連飲茶的方式也未必相同。但這些蕓蕓眾生,就像是時代浪潮里的一滴滴“水珠”,通過對他們的遠觀細察,可以纖毫畢現地映照出吾國吾民的悲喜日常,進而管中窺豹地一睹茶里茶外的人生世相。
細咂慢啜中國茶,清心明目長精神。一啖一吸里,品出的是中國人獨特的秉性和智慧;感受到的是,中國人粗茶淡飯亦從容的樂觀生活態度。掩卷沉思,這便是賞析《中國人的茶事》,所帶來的深刻滋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