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漢字,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溫度的文字。
它們不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更像是一個個靜默的靈魂,有骨、有血、有脈絡,有情緒。每一個漢字,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詩,藏著風,藏著雨,也藏著我們未說出口的故事。
小時候,練毛筆字,每個周末,我都坐在木桌前,展開宣紙,磨墨調水,執筆描紅。第一課學的是“人”字,一撇一捺,簡單卻不容易寫好。先生在旁輕聲道:“一撇為肩,一捺為腳,人要有擔當,也要站得穩。”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漢字也有性格,它們不僅僅能表達意思,還教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家”字,上頭是“宀”,像屋檐一樣,遮風避雨;下頭是“豕”,是古人圈養的豬,一只豬在屋檐下,是最本真的幸福寫照。古人沒有鋼筋水泥,卻用一個字刻畫出了對安穩生活的向往。這個字,至今都在我心里,時常提醒我,家的模樣,并不復雜,有飯,有人,有光,就夠了。
我也喜歡寫“靜”字。青山不語,湖水無瀾,左邊是“青”,右邊是“爭”,將喧囂的爭奪之意,交由“青”來溫柔化解。“靜”不是沒有聲音,而是在心中有喧囂時,依然能保有一片清明。每當煩躁不安時,我便在心中默寫這個字,一筆一畫地將自己拉回平靜。
漢字的美,不只是結構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比如“念”字,上是“今”,下是“心”——“念”,是此刻的心,是當下的思,是不能忘卻的柔軟。每當我想起遠方的親人,思念的情感無以言說,腦海中便浮現這個字,它代替我說出了千言萬語。
再比如“緣”字,一邊是“纟”,表示線,一邊是“彖”,是古代占卜時用的象形符號。緣分,仿佛是看不見的線,命中注定地將兩個陌生人牽引靠近。我們說“有緣千里來相會”,這一句溫柔的嘆息,其實都藏在“緣”字之中。
我愛漢字,因為它們沉默,卻能訴盡悲歡;它們古老,卻從未陳舊。每一個字,都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心靈的慰藉。
在某一個清晨,街角的招牌上,寫著一個“早”字,太陽從草木間升起,是一日的希望;在某一個夜晚,日記本里寫下“倦”字,一日奔波后只想沉入夢中。漢字無處不在,陪我們走過每一寸日子,也記錄下每一縷心緒。
我們從小在字里長大,從識“人”到寫“情”,從寫“山”到畫“心”,不知不覺,我們也被這些字形塑、熏陶,最終成為一個內斂含蓄、溫潤如玉的自己。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拼音輸入、表情替代、簡寫流行,越來越少人愿意停下來,認真寫一個字。但我仍舊愿意偶爾放下手機,鋪開紙張,用筆墨寫一封信,寫一段詩,寫一個人名,寫一個“念”字,靜靜感受漢字中流淌的溫度。
那不是古板,而是敬意;那不是落后,而是連接我們與千年文明的橋梁。
一個個字,寫出來,是日常;串起來,是詩意;念出來,是文化;讀進去,是自己。
愿我們不忘寫字,也不忘寫字時的心情;不忘漢字,也不忘那些藏在字里的,溫柔而深遠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