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子森 李靜 王開智
吉林通化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搬遷了新地址后,從一樓到四樓的樓梯會讓人百感交集:一個個相框密密麻麻組成了數張尋親墻,有父女相擁痛哭的悲愴、有孩子回家后補過17個生日的笑臉、有找到家時已與母親天人永隔的落寞……
這些定格的瞬間,是無數尋親人的記憶,充滿了悲歡離合,更是張寶艷近20年尋親路上見證的一次又一次團圓。自2007年至今,張寶艷與愛人從一個網站開始,到有了如今40多萬志愿者的尋親公益組織,已經見證了14560次尋親成功。
這個數字不會是終點,就像尋親這條很長的路,有的人走完了,有的人還在路上。但包括張寶艷在內,沒有一個人愿意走這條路。
尋親墻
扔掉鐵飯碗,幫人找孩子
張寶艷有一雙含淚的眼睛,與之對視,很難不被觸動。63歲的她依舊整天東奔西跑,像個停不下來的陀螺。
這天上午十點,她剛剛結束一個志愿者會議,手機已經有98條消息置頂。她24小時開機,每個電話每條信息都不敢漏,因為這關乎一個家庭的命運。
二十年如一日地尋親,在很多人眼里是難以理解的事情。作為一個母親,張寶艷深知一個孩子對一個家庭意味著什么?!拔铱床坏眠@些家庭承受骨肉分離的痛苦,要是孩子沒有了,那么家庭就沒有未來了?!?/p>
寶貝回家創始人張寶艷
張寶艷回憶,1992年,一份報告文學《超越謀殺的罪惡》,改變了她的后半生。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張寶艷的孩子也曾失蹤,她以為孩子遭遇了拐賣。從那時,她切身體會到被拐家庭的煎熬,也知道更多被拐兒童的故事。
2006年,張寶艷辭掉銀行的工作。那一年,她44歲。人到中年,放棄原有生活軌跡,需要莫大的勇氣。
2007年,張寶艷創辦寶貝回家尋親網站。她的想法很簡單,“哪怕能找到一個孩子?!弊屗械揭馔獾氖?,當年,寶貝回家找到10個孩子。
但,質疑也隨之而來——尋親人不信任,大眾不理解。
2008年春節,一位尋子家長經朋友介紹在寶貝回家登記。張寶艷接到線索后,志愿者忙了一晚上,鎖定線索。結果,對方反而覺得不對勁,“我找了幾十年都沒找到,怎么你們一晚上就找到了?!?/p>
跟其他公益項目不同,它們有立項時間,有完成時間,有喘息時間,可是尋親沒有。“我無數次想放棄。”張寶艷坦言,“但是,更多原因讓我無法放棄。
早一天找到,少一些遺憾
那些不能放棄的原因,就藏在尋親墻的照片里。
二娃6歲左右被拐賣到河南,改名李高強。20歲那年,他騎著摩托車踏上尋親之路,這一找就是10多年。
2013年,二娃在“寶貝回家”登記尋親。2015年,張寶艷接到電話,得知二娃生病的消息。志愿者帶他檢查后,得到的卻是肺癌晚期的診斷。張寶艷聯系警方,希望能夠盡快幫二娃找到家。
2016年,二娃帶著遺憾去世,臨終前囑托:“我可能看不到我父母了,但還是希望你們能幫我找找,如果找到,讓他們來看看我?!碑斕?,張寶艷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二娃,你是“寶貝回家”的孩子,我們永遠是你的親人。
五年后,志愿者找到了二娃的父親。不幸的是,二娃的母親早已離世。當時,這位父親還在外地奔波尋子,一晃已是30多年。
這件事情讓寶貝回家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標——與死神賽跑。
尋親墻上的故事
在尋親墻上,尋子媽媽楊素慧的照片旁邊貼著一條朋友圈截圖。這也是一直扎在張寶艷心底的刺。
2017年1月23日凌晨3點30分,楊素慧的朋友圈:“媽媽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楊素慧的女兒,我媽媽剛剛走了。感謝所有認識我媽媽幫助我媽媽的所有朋友們。愿你們永遠健康!”8分鐘后的第一條評論,徐劍鋒留言:“一路走好楊阿姨。”
尋子26年,楊素慧患癌離世。5年后,志愿者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并將線索交給警方。最終,兒子徐劍鋒被找到。巧合的是,母子倆竟是微信好友。
看著尋親墻上那些照片,張寶艷說:“如果我們快一天,就能讓一個家庭早一天見面,少一些遺憾,少一些悲劇。”
40萬滴“水”,助萬家團圓
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記者遇到了天津志愿者山哥。2014年,山哥看尋親節目《等著我》的時候,知道了寶貝回家。2015年,他加入寶貝回家,利用休息時間幫忙尋親。
2015年,山哥接到一個求助任務:尋親人徐緣緣能提供的線索很有限,只隱約記得父親叫馬納提,是個木匠;母親叫李春花,個子很高,以賣菜為營生;自己原來的名字叫馬凌凌。
山哥將信息整理后發帖,他幾乎每天都瀏覽是否有線索。一年后,帖子下多了一個跟帖。他輾轉了解到馬乃田的尋子信息,并提示馬乃田與馬納提發音相近,丟失的孩子叫馬亮亮,與馬凌凌相近,出生日期與失蹤日期也都接近。
“我一看,有了!”回憶當時,山哥仍然很激動。
經過DNA比對,兩人為父子關系。徐緣緣終于找到自己真正的名字:馬亮亮。20多年后,當年那個被拐的孩子,終于回到了父親的身邊。
志愿者山哥
十年來,山哥已經幫助63個家庭團圓。每一次團圓之后,山哥就會退出他們的生活。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任務,“現在我有效跟進的線索還有1000多個?!?/p>
在寶貝回家,志愿者沒有名字,大家互相用外號相稱。張寶艷介紹,像山哥一樣的志愿者有40多萬,遍布全國甚至海外。他們各有“絕活”,熟悉地域方言、飲食習慣、生活風俗,能從零星線索中捕捉關鍵信息。在張寶艷眼中,他們就如水滴,匯聚起來便成了江河。
張寶艷
事實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路。截至目前,寶貝回家已經促成14560次團圓。
張寶艷介紹,尋親范圍在不斷擴展,從被拐孩子到被拐婦女,再到尋恩人,尋戰友。2024年開啟的海外尋親已經有40多個成功案例。“如今已經實現全方位覆蓋尋親?!?/p>
尋親技術也在升級。從最初的人工分析走訪,到與公安部門合作DNA比對,到互聯網定向推送,再到人臉識別、祖籍分析等。張寶艷告訴記者,“去年一年,我們找到1975個,上個月找到210個。”
這些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寶艷的目光還投向法律層面。在寶貝回家尋子網上,有很多家庭團聚后,卻因為過了追訴期無法對人販子追究責任。張寶艷提出建議,對拐賣兒童罪的追訴期進行修改。另外,她還建議,加大對買家的打擊力度。
2018年,張寶艷啟動了“寶貝回家萬家團圓計劃”,計劃從2018年開始在今后的十年里,每年幫助一千個家庭團圓,最終實現萬家團圓?,F在,他們已經完成了目標。
但在那面尋親墻上,還有很多人在路上。為了尋找羅超凡,爸爸媽媽站在雨中拉著海報一動不動,希望更多人看到。家中兩個孩子元元、豆豆被拐,媽媽與其他“難友”相互扶持,每次見證別人認親,卻為自己難過。還有的孩子,因為沒有家,多年“黑戶”。還有的父母,為了尋找孩子,過年也回不去那個“家”。
從45歲的中年人熬成63歲的老年人,張寶艷沒有“退休點”,還要在尋親路上前行:我們要啟動第二個、第三個萬家團圓計劃。讓所有家庭都團圓。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