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前,大清王朝,這個統治了中國近三個世紀的政權,突然垮臺了。這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終結,更是兩千多年帝制的告別。從1644年滿族人建立大清,到1912年它轟然倒下,這段歷史見證了中國從輝煌到沒落的轉變。到19世紀末,大清已經內憂外患,搖搖欲墜。它的滅亡不僅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為今天的現代中國鋪平了道路。
要弄明白大清為什么倒了,得先看看它垮臺前幾十年里,里里外外都出了啥問題。先說內部吧,大清晚期那真是爛到了骨子里。腐敗簡直無處不在,當官的不是想著怎么為老百姓干點實事,而是忙著撈錢。那個科舉制度,本來是挑人才的好辦法,到后來卻成了買賣官位的工具,誰有錢誰就能上位,真正有本事的反而被擠到一邊。
經濟上,大清也完全跟不上趟。西方國家那時候已經工業革命搞得熱火朝天,機器轟隆隆地轉,工廠遍地開花。可大清呢?還守著老一套的農業經濟,壓根沒想過要搞工業化。結果就是國家窮,老百姓更窮,日子過得苦哈哈。加上天災不斷,洪水、旱災一個接一個,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怨氣自然越積越多。
再說外部,外國列強那時候可沒少欺負中國。鴉片戰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英國人為了賣鴉片,非要往中國塞這害人的東西,中國不干,他們就開打。1840年和1856年兩次鴉片戰爭,大清的軍隊根本不是對手,被打得滿地找牙。
戰敗之后,還被迫簽了一堆不平等條約,像《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割地賠款不說,還得讓外國人在中國橫著走。香港就這樣被割給了英國,沿海好多港口也被外國控制,國家的臉面算是丟盡了。
這些條約開了個壞頭,其他國家一看中國這么好欺負,也都湊上來分一杯羹。俄國、日本、法國、德國,一個個都來搶地盤,中國就像一塊大餅,被他們切來切去。大清政府完全沒能力保護自己的國土,老百姓看著國家被外人踩在腳下,心里那個憋屈就別提了。
內亂也沒少折騰大清。太平天國起義,從1850年打到1864年,差點把大清給掀翻了。洪秀全帶著一幫人,說是要建立一個新世界,結果鬧得全國大亂,死的人數以千萬計。雖然最后被鎮壓了,但大清的元氣也傷得差不多了。
到了1899年,又來了個義和團運動。這幫人喊著要趕走洋人,大清朝廷還支持他們,結果呢?外國聯軍直接打進北京,義和團被收拾得干干凈凈,大清又得賠錢又得道歉,威信徹底沒了。
說到大清的滅亡,辛亥革命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這場起義其實挺意外的。當時革命黨人在武昌的秘密據點里準備炸藥,結果不小心炸響了,官府立刻就發現了。沒辦法,革命黨人一看藏不住了,干脆破釜沉舟,當天就發動起義。沒想到這一下還真成了,他們很快占領了武昌。
武昌起義就像點燃了導火索,全國各地一下子就炸開了鍋。革命的火苗迅速蔓延,短短幾天之內,好幾個省都宣布獨立,脫離了大清的控制。到了1911年底,已經有15個省站出來說不跟大清玩了。革命黨人一邊打,一邊建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了,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
可大清朝廷還不死心,他們找來了袁世凱。這個家伙是個軍閥,手里握著北洋軍,那是大清最能打的一支隊伍。袁世凱很狡猾,他兩邊都不得罪。朝廷這邊,他幫著勸說小皇帝溥儀退位;革命黨那邊,他談條件,說只要讓他當大總統,就支持民國。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大清徹底完了,兩千多年的帝制也畫上了句號。
這場革命背后,有幾個人不得不提。孫中山算是頭號人物。他1866年出生在廣東,從小在夏威夷和香港念書,接觸了不少西方的思想。后來他當了醫生,但沒多久就投身革命,一心想推翻大清,搞共和。
他1905年成立了同盟會,把各地的革命力量擰成一股繩。他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成了革命的指導思想。雖然武昌起義時他在國外,但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革命成功的關鍵。
袁世凱呢,是個實用主義者。他本來是大清的忠臣,靠著北洋軍的實力爬到了高位。可到了革命的時候,他看清形勢,知道大清沒救了,就轉頭跟革命黨合作。他用北洋軍的威懾力,逼著朝廷讓步,自己順勢當上了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不過他后來野心膨脹,1915年還想稱帝,結果全國反對,很快就失敗了。
還有個繞不開的人物是慈禧太后。她雖然沒直接參與革命,但晚清好多年都是她在幕后掌權,從1861年到1908年。她特別保守,反對一切改革,像戊戌變法那樣的新鮮事兒,她直接給掐死了。她還支持義和團,結果把國家推向了更深的坑。她1908年死了,但她留下的爛攤子,讓大清在最后幾年完全沒翻身的可能。
大清倒了,大家都想著民國能帶來新氣象,可實際情況亂得一塌糊涂。袁世凱1916年死了之后,全國分裂成了好多塊,各地軍閥你打我我打你,中央政府有名無實。外國列強也沒閑著,繼續在中國撈好處,尤其是日本,野心越來越大,后來還引發了中日戰爭。
不過,文化上倒是熱鬧起來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個大事件,學生們抗議《凡爾賽條約》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給了日本,喊出了愛國口號。這場運動不光是政治上的,還引發了對中國文化的反思。
知識分子開始推崇科學和民主,覺得老一套的儒家思想得改改。新文化運動也跟著火起來,提倡用白話文寫東西,打破了文言文的框框。這段時間的思想碰撞,其實為后來的政治變化埋下了種子,比如共產黨的崛起。
111年過去了,大清的滅亡還是個值得琢磨的事兒。它結束了帝制,讓中國邁向了現代化的路。但它也告訴我們,革命只是個開始,要建一個穩當的國家,后面還有一大堆硬仗要打。
如今中國成了世界大國,可大清倒下的教訓還在那兒。得學會變通,不能讓腐敗和停滯拖后腿,治理國家也得跟得上老百姓的需求。回頭看這段歷史,能明白中國走了多遠的路,也能看到前頭還有啥挑戰等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