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頓火鍋吃得酣暢淋漓,肚子卻從晚上一直漲到第二天,翻來覆去上不了廁所,又或者長時間久坐不動,覺得肚子“像塞了東西”,隱隱作痛還總是放不出氣,這些看似“正常”的身體反應,其實往往是腸道在發出抗議的信號。
腸道不是簡單的“消化管道”,它復雜得像一根“會思考”的管子,一旦出了問題,尤其是遇上腸梗阻這種病,就不是“肚子不舒服”這么簡單了,它會讓你腹脹如鼓、食不下咽,嚴重時甚至需要動手術救命。
一、三大生活陋習,正悄悄推你走向腸梗阻
1. 吃得太快、太雜,不嚼爛就咽:不少人吃飯像打仗,嘴巴沒停,筷子也沒停,一頓飯十分鐘解決,還不挑軟硬,尤其是一些喜歡吃筋道、油炸、涼拌食物的人,覺得“嚼勁兒才有味兒”,但這些東西一旦吞進胃腸,消化慢、刺激大,很容易在腸道里聚集成團,影響排空,久而久之可能形成食物性腸梗阻。
2. 便秘長期不理,忽視腸道排空規律:很多人習慣“有空再上廁所”,結果一拖再拖,久坐、少動,加上飲水少、蔬菜水果吃得少,導致腸道蠕動減慢,糞便在腸道內越積越硬,甚至形成糞石,堵塞腸道出口,醫生經常會遇到一些老年人,因嚴重便秘導致結腸被撐大甚至梗阻,必須住院處理。
3. 手術后不注意腸道護理,誤以為“好了就萬事無憂”:不少做過腹部手術的人,以為術后恢復就完事了,其實不是,腹部手術后容易形成腸粘連,尤其是不注意飲食清淡、過早吃得過飽,腸道在粘連區域的活動受限,很可能引起腸管扭曲或堵塞,術后幾年發病的也大有人在。
二、別小看“腸梗阻”三個字,它可不是鬧著玩的
我們總說“肚子脹、沒胃口”很常見,可一旦是腸梗阻造成的,就不能等閑視之了,腸梗阻其實就是腸道被某種原因“堵住了”,食物、氣體和液體無法順利通過,就像水管被塞住,壓力越來越大,最終可能導致腸壁壞死、穿孔,甚至敗血癥。
常見的癥狀包括:腹脹劇烈,像鼓了一樣,連褲腰都扣不上;腹痛持續不止,起始為陣發性,嗣后轉變為持續的絞痛。冒虛汗、嘔吐,嚴重時甚至連水都下不去;
醫生常說,腸梗阻不是“能忍就好”的病,而是“能拖就糟”的病,一些患者起初只是以為肚子不舒服,自己揉揉、多喝水、多走走,結果等到真正痛得受不了、連水都吐出來才去醫院,有的人腸道已經壞死,只能切除部分腸管,終身影響生活質量。
三、想遠離腸梗阻,這些日常習慣得慢慢調回來
腸道是養出來的,不是等它出問題時才去“補救”,想讓它安安穩穩地幫你吃好、排好,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一些細節:
第一,吃飯請慢點,別再一邊看手機一邊狼吞虎咽
細嚼慢咽不只是“禮貌問題”,而是為了讓食物在進入腸道前就處理得盡量充分,減輕它的負擔,特別是高纖維、高脂肪的食物,盡量小口、咀嚼充分,別吃太快;
第二,多喝水、多吃蔬果,讓腸道有“滑道”可走
每天飲水至少1500~2000毫升,適量補充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蘋果、香蕉、菠菜等,幫助糞便軟化,形成通暢的排便節律;
第三,有便意時別再忍,排便時間盡量規律、固定
不要讓“忙”成為你忽略腸道的理由,每天早上或飯后,是腸道排空的“黃金時段”,養成這個節奏,長遠來看比吃任何藥都有效;
第四,術后康復期的飲食、運動、復查都不能省
如果你或家人做過腹部手術,要特別注意術后3~6個月內的飲食恢復,應從易消化、低渣飲食逐步過渡,避免暴飲暴食、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腸道情況。
很多人總以為腸道只在鬧肚子、拉稀時才需要重視,事實上,腸梗阻最典型的“沉默期”恰恰是腸道一點動靜都沒有,它不像感冒咳嗽那樣“有跡可循”,它往往是在我們一邊拖、一邊忍的過程中,突然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