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了權威報告《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4》1(以下簡稱《報告》),系統闡述了我國心血管疾病(CVD)的流行現狀、危險因素及防治進展。《報告》顯示,從1990年至2019年,中國全人群CVD的發病人數從530.07萬例增至 1234.11萬例,增幅132.82%;死亡人數從242.40萬例增至458.43萬例,增幅89.12%,防控形勢異常嚴峻。其中,心房顫動(房顫)作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其防治面臨著諸多棘手挑戰。值得注意的是,《報告》特別強調了參松養心膠囊的循證研究成果,充分展現了中醫藥治療房顫的價值,也為破解當前房顫管理困局帶來了新思路。
《報告》闡述房顫診療現狀:負擔沉重,管理困境凸顯
《報告》明確指出,隨著我國人口基數的擴大與人口老齡化加劇,CVD發病率持續攀升,數據顯示,2023年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出院主要診斷或出院其他診斷包含心律失常)數量達到驚人的1113.2萬例;其中,房顫、房性期前收縮和室性期前收縮的住院患者占比最高,達37.84%(圖1),成為心律失常住院的首要原因,給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帶來了沉重負擔。
圖1. 2023 年住院患者中診斷的各種心律失常構成比
在房顫管理的關鍵環節——抗凝治療方面,雖然整體抗凝藥物使用率有所提升,但全球不同地區的抗凝藥物使用率極不均衡。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抗凝藥物使用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中國老年房顫患者最佳血栓預防(ChiOTEAF)登記研究2(納入5,742例)顯示,僅44.7%符合指南指征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療,高齡、合并慢性腎病等因素是阻礙抗凝實施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導管消融作為房顫治療的重要手段,其應用日益廣泛。《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房顫相關住院患者中,接受導管消融術的患者達14.7萬例,占心律失常消融手術總數的42.9%,且這一比例隨人口老齡化呈持續上升趨勢。然而,導管消融并非一勞永逸,尤其是對于術前即為持續性房顫的患者,術后1年內復發率接近30%3。
綜上,居高不下的患者基數、抗凝治療的不充分、以及消融術后復發風險,共同構成了當前我國房顫管理的核心困境,亟需創新有效的治療策略予以突破。
SS-AFRF研究為中國傳統醫藥在房顫防治領域提供了新的證據
針對上述臨床困境,《報告》特別關注并重點闡述了創新藥物參松養心膠囊的重要價值,明確指出其關鍵臨床研究——SS-AFRF研究4為中國傳統醫藥在心律失常防治領域提供了新的證據,破解了世界性治療難題。
SS-AFRF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旨在探究參松養心膠囊可否改善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后患者的臨床結局。其高質量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歐洲心臟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IF=37.6)。
該研究在中國24個省/直轄市的66家醫院開展,共納入920例首次接受射頻消融術的持續性房顫(PerAF)患者,按1:1比例隨機分為參松養心膠囊組(參松養心膠囊4粒,Tid)和安慰劑組,治療12個月。研究主要終點為3個月空白期后房顫復發(房顫復發定義為持續≥30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顫、房撲和房性心動過速)。研究次要終點包括首次記錄到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時間、房顫負荷(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中所有房顫發作的累積持續時間)、心臟電復律率、卒中/全身性栓塞發生率、超聲心動圖參數的改變以及生活質量(QoL)評分。
研究結果顯示,12個月隨訪時,與安慰劑組相比,參松養心膠囊組無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生存率更高(85.5% vs. 77.7%;P=0.001)(圖2);
圖2. (A)柱狀圖顯示了參松養心膠囊組和安慰劑組在消融術后3-12個月隨訪期間房性心律失常首次復發的差異;(B)Kaplan-Meier曲線描繪了兩組在3個月空白期后房性心律失常首次復發的時間
同時,與安慰劑相比,參松養心膠囊顯著減少射頻消融術后3個月(2.8% vs. 7.6%,P=0.002)和6個月(3.3% vs. 7.7%,P=0.025)的房顫負荷;
此外,與安慰劑相比,參松養心膠囊顯著提高射頻消融術后PerAF患者的QoL評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表1);
表1. 生活質量(QoL)評分
安全性分析中,兩組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參松養心膠囊組8.5% vs. 安慰劑組11.5%,P=0.151),藥物誘發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也無顯著差異。此外,兩組的肝、腎功能和血脂水平無顯著差異。
由此可見,持續性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服用參松養心膠囊在降低房顫復發風險方面既有效又安全,這為持續性房顫患者的臨床管理提供了進一步的優化方向。同時,該研究填補了房顫消融術后維持竇律的治療空白,為房顫診療帶來了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案,推動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房顫的規范化進程,也標志著中醫藥在國際醫藥舞臺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機制探源:多靶點綜合干預,契合房顫復雜病機
房顫的發生是多種病理因素(如電重構、結構重構、自主神經失衡、炎癥、氧化應激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單一靶點治療往往難以奏效,強調多方位、多靶點綜合干預至關重要。
參松養心膠囊是在中醫絡病理論指導下研發的治療心律失常的創新藥物,也是我國最早開展抗心律失常循證醫學研究的中成藥,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療產生了重大影響。現代藥理學研究揭示了參松養心膠囊具有抑制心臟多離子通道作用,同時兼具非離子通道調節作用,可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阻斷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機制,包括結構重構、電重構、神經重構以及微循環改善等多個方面的機制。這些基礎研究結果為參松養心膠囊在臨床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總結
綜上所述,《2024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系統揭示了我國房顫防治的嚴峻挑戰,同時以SS-AFRF研究這一高質量循證證據,確立了參松養心膠囊在房顫管理(尤其射頻消融術后竇律維持與復發預防)中的顯著臨床價值。該研究不僅為房顫臨床管理提供了治療新選擇,更開辟了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路徑。相信隨著更多高質量中醫藥循證研究的發布,我國房顫防控事業會得到更深遠的發展,使我們在邁向健康中國目標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 中國循環雜志,2025,40(06):521-559.
2. Guo Y, et al. Eur Heart J Qual Care Clin Outcomes, 2023, 9(2): 169-176.
3. Li S, et, al. J Am Heart Assoc. 2025 May 6;14(9):e038832.
4. Huang H, et,al. Eur Heart J. 2024 Oct 21;45(40):4305-43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