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2德 編輯:阿冊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中國人對“隔輩親”有一種天生的溫情濾鏡。
提起“爺爺奶奶最疼我”,很多人都能回憶起被帶去小賣部偷偷買糖的快樂、被偏愛時的溫暖。
然而,心理學視角卻提醒我們:
這份“溫柔”背后,并不總是無條件的愛。
有時候,它是一種代際操控的隱秘形式——是一場關于家庭權力與心理滿足的斗爭。
當“親情”成為操控的工具,當長輩在“愛孫輩”的名義下,越界干涉年輕父母的育兒自主權,這種隔輩親就不再是單純的慈愛,而是披著溫情外衣的“操控性養育”。
這不僅影響孫輩的成長,更破壞了原生家庭中本應健康運作的親子結構。
本文將從三個心理學維度分析“隔輩親”的深層心理邏輯:
情感分裂與自戀需求
權力爭奪與家庭主權
代際創傷的延續與重演
來源:pexel
01
親不起來的孩子
寵上天的孫輩
許多年輕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童年時期的父母嚴厲、冷淡、苛責,甚至動輒打罵;
而當他們成為父母后,卻驚訝地發現,那些曾經“連抱都不抱你”的長輩,如今對孫輩百般呵護、無底線縱容,宛如換了一個人。
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感大變臉”?
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情感分裂,更深層的動因,則是自戀性防御機制的體現。
1. 對孩子的冷漠,源于投射與未完成的自我
很多長輩對自己孩子的“冷”,其實并非因為不愛,而是他們在年輕時缺乏自我情緒調節能力,把對世界的不滿、生活的壓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他們對“如何做父母”一無所知,卻又將自己的未竟人生強加在孩子身上,最終養育成了一個個“聽話而麻木”的下一代。
而今,當他們成為祖父母,他們已經不再背負生活壓力,也無需為孫輩的成績、未來負責,于是可以“輕松地愛”,將未曾體驗過的溫柔,全部傾瀉到孫輩身上,借此滿足自己被需要、被依賴的心理補償。
2. 寵愛不是愛,是情緒回饋的工具
很多老人對孫輩的親近,并不是基于對子女的支持,而是基于一種“我終于可以掌控一個人”的滿足。
他們討好孫輩,逗笑孫輩,甚至故意在父母嚴厲時“護著孫輩”,目的不是教育,而是為了獲得即時的情緒回饋,仿佛和一只聽話的寵物互動那般輕松。
他們將孫輩視為“愛的替身”,實際上是一種自戀式互動——這種“我只愛可愛的你,但你不能挑戰我”的情感,是一種帶毒的親密。
來源:pexel
02
在孫輩身上實現對
家庭主權的奪回
在很多家庭中,“隔輩親”的底層邏輯,不是愛,而是主權的爭奪戰。
1. 他們的孩子長大了,開始反抗了
那些曾被嚴控的孩子,如今成為了父母,也開始擁有話語權、邊界意識,甚至提出“你不要總干涉我怎么養孩子”這樣的底線。
當這些新一代父母開始覺醒,長輩便難以再像過去那樣予取予奪——于是,孫輩成了他們重新掌握家庭核心的關鍵通道。
通過“我來帶孩子”、“孩子最親我”、“沒我你倆根本搞不定”這些話語,長輩重新站到了家庭舞臺的中央,行使“指導權”、“管理權”、“否決權”。
表面是出力幫忙,實則重建統治地位。
2. 控制孩子,比掌控金錢更直接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Baumrind)曾研究指出,控制型教養者往往更容易通過育兒來彌補內心的不安全與空虛。
尤其是在退休后、經濟來源減少、社會地位下降的長輩群體中,重新在家庭中找回“被需要”與“被尊敬”的感覺,幾乎成了某些人的心理剛需。
孩子是一種極具象征意義的控制物。
他們無法反抗、充滿依賴、容易被討好,同時又能讓長輩在家庭結構中“起決定作用”。
比起金錢控制,這種情感控制更加隱蔽、更加持久。
3. 養育權之爭,是家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
據《青年家庭育兒權研究報告》數據顯示,68%的年輕父母曾遭遇過長輩的“育兒剝奪”,比如不經允許擅自喂零食、干預教育方式、在孩子面前挑戰父母權威等。
這些行為,表面是“幫忙帶孩子”,本質則是養育主權的爭奪。
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曾經嚴厲到讓你“考不上重點學校就別回家”的父親,如今卻抱著孫子說“快樂最重要”;
那個曾狠心把你玩具扔進垃圾桶的母親,現在卻縱容孫子在商場打滾哭鬧,滿臉寵溺。
這種巨大反差,不是因為他們“變溫柔了”,而是找到了更完美的操控容器。
來源:pexel
03
善良不是沒有鋒芒
而是有光也有刃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代際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指的是上一代未處理的創傷與行為模式,會無意識地通過養育方式傳給下一代。
1. 父母的冷,是祖輩的復制
許多現在年輕的父母之所以對長輩的操控充滿憤怒,是因為這喚醒了他們童年被忽視、被否定、被攻擊的記憶。
他們一方面在努力建立新的育兒方式,試圖打破權威式養育的鏈條,另一方面又不斷被原生家庭的控制機制拉扯。
而更諷刺的是,這種曾讓他們痛苦的養育方式,如今又以“隔輩親”的方式,重新循環到了孫輩身上——變成了寵溺、逗樂、喂糖的溫情外衣,但實質上依舊是控制、否定、阻斷孩子成長自主性的心理操控。
2. 長輩不是不懂,而是不放手
“我這樣帶你不也長大了嗎?”、“你們那一套沒用,聽我的準沒錯”……這些話背后的潛臺詞是:
你沒有資格在我面前成為一個完整的父母。
長輩的“插手式帶娃”,不僅否定了年輕父母的養育自主,也扼殺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紐帶。
孩子漸漸習慣聽從祖輩,不信任父母,甚至學會在兩個權威之間玩弄“權力游戲”——這對親子關系是一場無聲的撕裂。
3. 假如我們不反思,就會復制
很多年輕父母開始覺察隔輩親的問題,卻常常陷入“我不能太強硬”“他們是好心”“離不開他們幫忙”等心理陷阱中。
于是,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成為家庭結構失衡的代價,被拉進了一場隱形的代際戰爭。
如果我們不能直視問題,明確邊界,并建立起新的家庭主權結構,那么今天的“被干預”,將成為未來我們自己對下一代的“慣性繼承”。
來源:pexel
寫在最后:打破溫情神話,從奪回主權開始
隔輩親,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它可能有愛,也可能有操控;
它可能有溫情,也可能隱藏著權力的投射。
我們不能妖魔化所有的祖輩之愛,但也不能再用“他們是好意”來為代際操控開脫。
家庭中,孩子的主權應該歸屬于父母,長輩的角色是支持、協助,而非替代和主導。
如果一個長輩無法允許你做父母,那他也不配以“親情”之名對你的孩子指手畫腳。
代際創傷不是命運,而是可以被識別、被療愈、被打破的模式。
這一代父母要有勇氣說“不”,劃清界限,才能真正守住自己作為“父母”的身份,也才能為下一代營造出真正健康的心理土壤。
隔輩親不是不能親,但親近的前提,是尊重邊界,是不剝奪養育權。
否則,它就不叫愛,而是一種代際操控的現代變種。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