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是我國四大國粹之一,古有“神農(nóng)嘗百草”,咱們的祖先在這一方面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底蘊。然時過境遷,很多經(jīng)典名方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相反日本曾經(jīng)作為中華文化圈的一員,至今留下了不少的好東西。
筆者作為一名植物科普博主,筆者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種原產(chǎn)于中國,卻光大于日本的傳統(tǒng)本草。它在日本被視為健康的代名詞,享有極高的聲譽,它就是有著“蔬菜之王”以及“東洋人參”之稱的牛蒡。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認識并了解這種傳統(tǒng)的本草。
認識牛蒡、了解牛蒡
牛蒡原產(chǎn)于中國,最早記載于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醫(yī)學家陶弘景在老先生在《名醫(yī)別錄》中就收錄了此草,稱之為牛蒡。即此草根莖粗壯,且常生長于野外,因此得名牛蒡。還有一種說法,是說牛特別喜歡吃這種植物的根葉,因此得名牛蒡。
大概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日本通過文化以及貿(mào)易交流將牛蒡引入國內(nèi),當時牛蒡主要是藥用(種子可以入藥)。直到20世紀初期,日本將改良之后的牛蒡培育成了可以食用的蔬菜。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又將改良之后的牛蒡作為蔬菜引入中國。
而牛蒡之所以被人們稱之為“蔬菜之王”以及“東洋人參”,其實這就是因為牛蒡在日本以“東洋參”的名義推廣。加之牛蒡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的高,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將它作為營養(yǎng)和保健價值極佳的高檔蔬菜來食用,另外它的根酷似人參,久而久之,牛蒡就有了“蔬菜之王”以及“東洋人參”別稱。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牛蒡有“東洋參”之稱,但是它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參類”是沒有親戚關系的,也并非植物學上的正式名稱。牛蒡是菊科、牛蒡?qū)俚亩晟罡圆荼局参铮母绷ⅲ缮钊胪寥?米多。它的莖粗壯,葉片寬卵形,酷似大象的耳朵。
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牛蒡葉寬大似獸耳”,因此牛蒡在民間也有象耳朵、老母豬耳朵的俗稱。牛蒡夏季開花,花紫紅色,果實倒長卵形,上面有很多刺鉤,酷似蒼耳,成熟之后靠附著于動物體表進行種子傳播。因此古人還根據(jù)它這一特征,形象貼切的稱呼它為“惡實”以及“鼠粘子”。
在《本草圖經(jīng)》中記載:“牛蒡外殼如栗梂,小而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目前牛蒡在我國大部分省份都有分布,你像東北三省、江蘇、浙江等地都有生長。人工栽培的、野生的都有,野生的牛蒡喜歡生長在荒地、路旁,是一種適應性非常強的傳統(tǒng)草本植物。
牛蒡的作用和價值
牛蒡是傳統(tǒng)本草,它藥食兩用,即可作為蔬菜,亦可入藥。先來說說它的食用方面,牛蒡的根部粗壯如淮山,可以作為蔬菜食用。可以燉湯、煮粥,你像牛蒡燉排骨湯就是兩個地區(qū)非常經(jīng)典的湯品。其實將牛蒡作為蔬菜食用,在我國歷史已經(jīng)非常悠久了,早在唐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將牛蒡根作為蔬菜食用。
在《四時纂要》 中就有八月收根莖食用的方法。到了明朝,《救荒本草》中還提到了饑荒年代,饑民以牛蒡根充饑續(xù)命。另外牛蒡根曬干之后還可以用來泡牛蒡茶喝,也是非常好的養(yǎng)生茶。另外牛蒡去皮之后,還可以搭配各種水果來榨汁喝。尤其是經(jīng)常抽煙喝酒、熬夜、便秘的小伙伴,喝牛蒡汁可以很好的排解我們體內(nèi)毒素,因此牛蒡也“天然解毒劑”之稱。
也正是因為牛蒡根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的高,所以在日本,牛蒡一直都是傳統(tǒng)保健食品中的典型代表,很多超市都能看到牛蒡根以及它的加工食品,例如牛蒡茶。牛蒡除了吃,它還是傳統(tǒng)的藥用植物,它的種子、葉、根均可以入藥,是傳統(tǒng)草藥中的常用草藥植物。所以如果我們野外遇到野生的牛蒡,那么你就要重視起來了,非常珍貴的一種傳統(tǒng)本草。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了。大家對于牛蒡了解了嗎?你聽說過牛蒡嗎?你吃過牛蒡這種蔬菜嗎?你有沒有喝過牛蒡茶呢?你見過真正的牛蒡嗎?在你的家鄉(xiāng)有牛蒡這種植物嗎?大家有什么想說的,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分享您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