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肉時總忍不住琢磨:排骨和瘦肉都是豬肉,憑啥排骨一斤要 20 多,瘦肉才 15?論實打實的肉量,瘦肉還更多,直接炒著吃多過癮?肉攤老板聊起這事兒,道出 4 個門道,聽完總算明白了。
一、排骨就那么點,搶都搶不著
豬身上的排骨,藏得特別 “金貴”—— 就貼在脊椎兩邊,一個豬從脖子到尾巴,脊椎邊上的排骨加起來也就十來斤。這十來斤里,還得剔掉多余的碎骨,剩下能正經賣的 “肋排”“脊排”,更是少得可憐。
可瘦肉就不一樣了。豬腿上的精瘦肉、里脊上的純瘦肉、臀尖上的瘦肉,好幾個部位都能出,一頭豬輕輕松松能剔出幾十斤。肉攤老板說得實在:“一天能收十頭豬,瘦肉加起來有幾百斤,排骨撐死一百斤。來買排骨的人排著隊,來晚了就沒了;瘦肉隨時來隨時有,你說價能一樣嗎?” 物以稀為貴,這話在排骨身上體現得明明白白。
二、排骨的營養,藏在骨頭縫里
家里有娃長個子、老人補身體,媽媽們總愛燉排骨湯 —— 不是沒道理的。排骨里的骨髓、軟骨,燉久了會融進湯里,咕嘟咕嘟煮上兩小時,湯里飄著一層淡淡的油花,喝著鮮,還帶著鈣和維生素 D,難怪老人說 “喝排骨湯長勁兒”。
純瘦肉里主要是蛋白質,營養也不錯,但少了排骨里的骨膠原和礦物質。就像給娃做輔食,媽媽們更愿意用排骨燉粥,覺得 “帶點骨頭的肉,營養更全乎”。需求跟著營養走,買排骨的人多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三、排骨的香,是瘦肉比不了的
炒瘦肉時,得靠醬油、料酒提味,不然容易發柴;可排骨不用 —— 本身帶著一層薄膘,還有筋膜和軟骨,不管咋做都香得獨特。
燉排骨湯時,骨髓里的膠原慢慢化在湯里,喝著黏嘴,連湯里的蘿卜都帶著肉香;紅燒排骨更絕,肉皮煎得焦香,瘦肉嫩不塞牙,軟骨嚼著咯吱響,肥瘦混著吃,一點不膩;就連清蒸排骨,光靠蔥姜和生抽,就能鮮得人多扒兩碗飯。
肉攤老板笑說:“你看飯店菜單,紅燒排骨比炒肉片貴一半,不是老板黑心,是排骨做出來的味兒,瘦肉真替代不了。” 這口感上的優勢,讓排骨成了餐桌上的 “香餑餑”,價格自然比瘦肉硬氣。
四、這些年,排骨越來越 “搶手”
早年間,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大家買菜先看 “能吃多少肉”。排骨因為帶骨頭,看著 “不實在”,價格還不到瘦肉的三分之一,好多人寧愿多買二斤瘦肉炒著吃。
可這幾十年過去,大伙兒做菜講究 “吃點好的”。燉排骨湯成了周末家常菜,給娃做糖醋排骨當零食,甚至烤排骨成了露營必備。買排骨的人越來越多,批發商給肉攤的進價也跟著漲 —— 以前排骨批發價比瘦肉低,現在反過來,一斤能貴 5 塊多。
肉攤老板算過賬:“進一斤排骨 20,賣 25 才能賺點;瘦肉進價 12,賣 15 就有賺頭。要是排骨賣得和瘦肉一個價,純屬賠本賺吆喝。” 需求推著進價漲,售價自然就拉開了差距。
現在再去肉攤,看著排骨和瘦肉的價簽,總算明白這差價里的門道:量少、營養全、口感香,再加上越來越多人愛吃,貴點也在情理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