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別名香菜、胡荽)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原,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因后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改稱”香荽”,后逐漸演變為”芫荽”。其種子(芫荽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香料之一,早在3500年前埃及已栽培。
芫荽
傘形科芫荽屬植物芫荽的干燥全草。
性狀
芫荽多分枝,莖圓柱形,表面淡黃棕色,具縱棱;根細長,多彎曲。葉互生,多回羽狀分裂,羽片廣卵形或扇形半裂,邊緣具鈍齒、缺刻或深裂。傘形花序頂生,花白色或淡紫色。雙懸果球形,背面主棱及相鄰次棱明顯。氣香,味微辣。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發表透疹,開胃消食,解毒和中。用于麻疹不透,食物積滯,胃口不佳,脫肛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外用:適量,煎湯含漱或熏洗。
藥食兩用價值
芫荽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藥食兩用歷史,始載于《嘉祐本草》,認為其能“消谷,治五臟,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氣”。
藥用價值
芫荽含有揮發油、黃酮類、香豆素類、多糖、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成分。其中揮發油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多種藥理活性。
芫荽還具有其他的藥用功效,比如它可以促進外周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排毒,對于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在傳統方劑與臨床應用中,芫荽常作為輔助藥材配伍,如民間常用芫荽煮水外洗或內服,助力小兒疹病透發;其理氣之功也用于改善食欲不振、胃脘脹滿等消化不適。能輔助應對外感表證、疹出不暢等情況,對腸道菌群調節、黏膜保護也有潛在作用。
食用價值
芫荽是一種常見的調味蔬菜,常用于火鍋、涼拌菜、湯品等中。它不僅能為菜肴增添獨特的香味,還能刺激食欲,促進消化。此外,芫荽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族、胡蘿卜素、鈣、鐵、磷等多種營養成分,適量食用對人體健康有益。
注意事項
《千金·食治》
“不可久食,令人多忘。華倫云,患胡臭人,患口氣臭,嚙齒人,食之加劇,腹內患邪氣者彌不得食,食之發宿病,金瘡尤忌。”
《食療本草》
“久冷人食之腳弱,又不得與斜蒿同食,食之令人汗臭難瘥。不得久食,此是熏菜,損入精神。根發痼疾。”
《本草綱目》
“芫荽辛溫香竄,多食令人心煩、耗氣損神,虛勞人忌之。”
《醫林纂要》
“多食昏目、耗氣。”
作者: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管藥師 楊帆
審稿專家: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任藥師 張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