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看似粗獷質樸的茶磚,內里卻暗藏玄機——點點“金花”璀璨綻放,成就了它在黑茶王國中獨樹一幟的地位,這便是享譽四方的茯磚茶。
然而,這塊承載著金花奧秘的茶磚,遠不止茯磚一個名號——它因在三伏天筑制而得名“伏茶”,又以其藥效堪比中藥土茯苓(利濕)而美稱為“茯茶”。
相傳在陜西涇陽茶商運送安化黑茶途中,突逢大雨以致茶葉盡數淋濕,卻在悶熱的伏天綻放出金花、散發奇異菌香……伏天便成為筑制茯磚的關鍵時節。
而“官茶”、“府茶”之名則烙印著清代嚴苛的“官引”茶法!彼時茶商運茶入西北,都會有三成至五成磚茶被蘭州府“剪角”作為稅金,專供官府銷售。
余下的茶磚才能由茶商按照朝廷指定區域銷售,此即為“附茶”的由來。如清代學者紀昀的《烏魯木齊雜記》所載:“附茶者,商為官制易馬之茶,而因附運者也。”
從三伏天的炙烤,到官引制度的烙印,茯磚茶每一個別稱的背后,都沉淀著一段厚重的故事!探尋茯磚茶成名的背后,藏著一段爭鋒相對的制茶傳奇……
陜湘兩地的茯磚茶淵源?
一提到茯磚茶,陜西涇陽和湖南安化這兩地總是緊密相連!據清末高官趙爾巽《清史稿》記載:順治元年(1644年)定易馬例,涇陽已有茯磚茶。
甘肅西商大引26096引,于西寧、莊浪、洮岷、河州、甘州各地方行銷……每引行茶100斤,作為10篦,每篦2封,每封5斤。
——《清朝通典·食貨八·茶課》 嵇璜(著)
這段文字具細揭露了清朝時甘肅茶商引進的涇陽磚,是以每封5斤、每2封裝一篾簍(稱為"一篦")、每引茶10篦的規格行銷青海、甘肅一帶。
寥寥數語,勾勒出涇陽茯磚茶規模化、標準化的貿易圖景。有道是:“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涇陽出磚茶”,其原料根基在千里之外的湖南安化。
《中國茶經》明確記載:早期的涇陽茯磚,正是將湖南安化所產的黑毛茶,踩壓成重達90公斤的篾簍大包,長途跋涉運抵陜西涇陽后才筑制成型。
可以說,安化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的優質黑毛茶,是涇陽茯磚不可或缺的“血肉”。但原料來自安化、筑制卻在涇陽,難免掀起茯磚茶的“本源之爭”。
而這場爭論在二十世紀達到白熱化——抗戰前,涇陽憑借靠近西北市場的優越地理位置、及日臻成熟的筑磚工藝,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中心。
鼎盛時期,涇陽一帶擁有天泰通、裕興重等近百余家茶廠。直至1951年,這些茶廠統歸“涇陽人民茯磚加工廠”,生產加工著名的“人民牌”茯磚茶。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58年,中央政府以“陜西加工茯磚茶,存在原料二次運輸,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則”為由,下令將茯磚茶加工任務全部移交給湖南承擔。
延續數百年的“涇陽筑制”時代,自此正式落幕!而當茯磚茶的生產重任落到湖南肩上時,他們面臨的不僅是生產轉移,更是巨大的技術挑戰。
西北茶商甚至揚言安化有“三不能制”——沒有涇陽的水不能制(水質影響發酵);氣候不同不能制(溫濕度影響發花);沒有涇陽壓磚技術不能制。
這并非空穴來風,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及戰后,安化境內的公私營茶廠都曾多次試制茯磚,但核心難題——發花始終未能成功解決,導致屢屢以失敗告終。
直到1950年2月,國營安化磚茶廠成立后,在茶工、技術人員及生物學教授的無數次研究試驗下,湖南第一片品質合格的茯磚茶于1953年3月試制成功。
首片茯磚的成功只是起點,1956年安化又實現工藝革命——手工筑制改為機械壓制,并將茯磚茶規格定型為每片凈重2公斤,大批量生產供應西北地區。
自此,徹底結束了安化數百年來只為涇陽供應茯磚茶原料的被動局面。至1958年,安化甚至創新建立了“人工伏天系統”,實現不受時令限制生產茯磚茶……
縱古觀今,茯磚茶的發展史是一部跨越歷史長河的制茶傳奇——始于安化的青山綠水,成于涇陽的匠心筑制,最終又在安化完成涅槃重生。
從“涇陽手工筑制”到“安化機械壓制”,不僅僅是加工產地的遷移,更是一段技術攻堅、產業升級以及國家經濟布局調整的壯闊歷程!
如今,無論是努力復興傳統的陜西咸陽、還是持續創新的湖南安化,都在傳承著這份獨特的黑茶瑰寶,共同講述著茯磚茶香飄萬里的故事……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清史稿》(趙爾巽 著);《清朝通典·食貨八·茶課》(嵇璜 著),《安化茯磚茶的起源》(安化縣人民政府);《中國茶經》(2011年修訂版),陳宗懋、楊亞軍主編;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2、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