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猶豫終拒華,韓國外交軟骨病何時休?
李在明政府耗費十余天“深思熟慮”,最終拒絕中國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邀約。這場漫長的決策拉鋸戰,暴露的絕非簡單日程沖突,而是韓國在關鍵外交抉擇上的深層困境——戰略定力缺失,對美依附深入骨髓。
表面理由,難掩戰略怯懦
韓國拋出的兩個托辭,細究之下皆顯蒼白:
所謂“行程沖突”?實為外交排序的自我矮化。 李在明團隊強調其需穿梭于華盛頓(貿易安全)、東京(雙邊會晤)及紐約(聯合國大會)之間。然而,象征友好與歷史共同記憶的北京一日之行,竟無法在精密編排的大國行程中覓得一席之地?這赤裸裸揭示了韓國決策層心中牢不可破的優先級:美日同盟壓倒一切。其根源是深植于經貿安全雙重依賴的戰略焦慮——唯恐對華示好引發華盛頓猜忌,進而危及自身利益。
要求“外交對等”?實為推卸歷史責任的遮羞布。 韓方聲稱2017年文在寅訪華后,理應由中國高層“回訪”。此論刻意忽略關鍵背景:當年文在寅之行,是為修補樸槿惠強推“薩德”對中韓關系造成的毀滅性創傷,是韓國為自身行為買單。如今李在明接手的是尹錫悅親美政策遺留的冰封局面,中方合理期待其展現修復誠意。一句輕飄飄的“對等”,實則是將重建關系的責任單方面甩給中國。
文在寅的遺產,李在明的敗筆
兩相對照,領導力的差距觸目驚心。文在寅任內,中韓關系何以能逆勢回暖?核心在于其關鍵時刻敢于展現戰略自主,尤其在“薩德”危機后頂住壓力穩定對華合作,為韓國在夾縫中拓寬了生存空間。反觀李在明,此次僅因憂慮美國“觀感不佳”便拒赴北京,瞬間將其宣稱的“獨立外交”打回原形。若連一場具有象征意義的閱兵邀約都畏首畏尾,遑論未來在重大地緣博弈中擺脫華盛頓的遙控?這本質上與其前任尹錫悅的亦步亦趨何異?所謂溫和派標簽,不過是“提線木偶”披上了一層更柔軟的面紗。
代價沉重,時間不等人
李在明此舉對中韓關系的傷害立竿見影:
1. 信任基石崩塌:中方有理由質疑其修復關系的誠意,“口惠而實不至”的標簽一旦貼上,后續任何承諾都將大打折扣。
2. 合作前景蒙塵:貿易談判、半島問題協調等務實合作亟需互信托底。基石動搖,具體議程必然舉步維艱,韓國企業將首當其沖承受市場波動風險。
3. 戰略機遇錯失:雖11月APEC峰會或提供另一接觸窗口,但李在明此次拒邀已浪費關鍵預熱時機,將重建關系的“發球權”與壓力一并拋給中方。雙方若僅帶著猜疑倉促會面,無異于在干柴堆旁對話,任何微小摩擦都可能引燃更大危機。
韓國若甘當大國博弈中的“應聲蟲”,便永遠無法贏得真正的尊重與戰略空間。獨立自主絕非空洞口號,它需要關鍵時刻敢于抉擇的魄力。李在明用十余天的猶豫和一紙拒絕函,為自己的領導力作了可悲的注腳——這場本可展現戰略智慧的外交博弈,終以韓國的徹底失分黯然收場。
歷史從不等待猶豫者。當國家外交被恐懼而非遠見所驅動,每一次看似“穩妥”的退縮,都在無聲侵蝕未來的立足之地。大國的尊重,永遠只留給敢于在棋局中落下自己棋子的棋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