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7月15日報道,烏克蘭軍方坦言,即使美國決定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航導彈(Tomahawk),實際部署和使用仍面臨技術與平臺上的重大困難。
烏克蘭國防情報總局(HUR)副局長瓦季姆·斯基比茨基(Vadym Skybytskyi)表示:“‘戰斧’導彈的主要發射平臺是戰略轟炸機和軍艦。但烏克蘭目前沒有戰略轟炸機。”
他強調,“戰斧”并非“接過就能打”的武器系統,使用上有很高的技術門檻。
近期,烏克蘭與美國正就放寬部分遠程導彈的使用限制進行談判,核心議題包括:
- 是否允許烏克蘭使用射程達300公里的ATACMS導彈對俄羅斯境內目標實施打擊;
- 是否向烏克蘭提供美軍艦艇或空軍常用的“戰斧”巡航導彈。
斯基比茨基指出,隨著俄軍將其戰略軍事基地后撤至烏克蘭邊境以外500公里以上,目前烏軍只能依靠搭載5公斤炸藥的小型無人機進行有限打擊。而ATACMS與“戰斧”則可攜帶500公斤以上的彈頭,具備“癱瘓一整座軍用機場”的能力。
從一位軍事專家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這樣分析:
“戰斧”巡航導彈是美國海軍主力遠程打擊武器之一,射程超1000公里,飛行貼地、高精度打擊,是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中出鏡率極高的“明星武器”。
但它有個特點——必須依賴特定發射平臺:
- 美軍主要通過伯克級驅逐艦、洛杉磯級潛艇或B-52、B-2戰略轟炸機發射。
- 烏克蘭沒有上述艦艇或飛機,意味著要用“戰斧”,還需重新搭建發射平臺或仿制系統,周期長、代價高。
烏軍現有平臺能否“魔改”使用?
目前烏克蘭擁有的主力戰機為蘇聯時期的蘇-24、蘇-27戰斗機,理論上可改裝發射部分西方導彈。但:“戰斧”體積大、重量重,不適合掛載于戰斗機。改裝現有平臺需要美方提供詳細電子接口和彈道數據,涉及極高安全保密等級,技術交付復雜。
因此,短期內烏軍幾乎無法自主使用戰斧導彈。
戰斧對俄影響何在?
盡管難用,但一旦美方配套提供發射平臺,如艦載系統或地面垂發平臺,將意味著:
烏克蘭可打擊俄羅斯縱深的指揮中心、機場、油庫、軍火庫
對莫斯科以南的戰略目標構成實際威脅;
迫使俄方后撤補給線或增設防空雷達系統,增加戰場壓力。
結語:遠程導彈能不能用,比有沒有更關鍵
不少人以為只要美國“給”,烏克蘭就能打,但事實是——戰爭中的武器不是“拼圖游戲”,而是一整套配合體系。
正如這位烏軍高級將領坦言,“戰斧”雖然誘人,但現實遠比想象復雜。
烏克蘭真正想要的,或許不是單一導彈,而是北約標準化的完整打擊體系。這,才是它“打到俄羅斯家門口”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