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談及豪言壯語,印度一旦發言,其他國家幾乎無話可說!
7月16日,印度高調宣布將打造一款可直抵紐約的遠程轟炸機,其飛行距離可達1.2萬公里,無需空中加油即可對美國本土發動攻擊。
超遠程轟炸機
更令人驚嘆的是,該機型的設計目標直接超越美國B—21隱身轟炸機9300公里的最大航程,并融合俄羅斯圖—160的高速性能與B—21的隱身特性。
這究竟是軍事抱負的膨脹?還是戰略焦慮下的冒險之舉?
B—21
南亞大國的洲際導彈,技術夢想的高光時刻
印度軍工的“放衛星”傳統再次登場,7月中旬,印度各大媒體紛紛聚焦于“超遠程打擊飛行器”項目。
據《經濟時報》報道,這款設想中的轟炸機將攜帶4枚“布拉莫斯—NG”導彈,具備隱身能力,航程可達1.2萬公里,從印度本土出發即可直抵紐約,無需中途補給。
“布拉莫斯”導彈
該項目由莫迪親自領導,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與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聯合主導,并尋求與俄羅斯、法國的技術合作,計劃時間表也相當宏大:2032年完成首飛,2035年正式亮相。
目前僅有美俄中三國具備此類裝備,印度網民的民族情緒迅速升溫,社交平臺上“紐約轟炸機”話題登上熱搜,仿佛印度已邁入全球戰略轟炸機“精英俱樂部”。
現實的殘酷,技術短板的硬傷
理想豐滿,現實卻無比骨感。印度軍工“PPT項目”的名聲早已傳開。1983年啟動的“光輝”戰斗機項目,歷經33年才勉強服役,國產化率不到60%,核心部件如發動機、雷達等仍依賴進口。
此外,“阿瓊”坦克耗時30年卻淪為“博物館展品”,“維克蘭特”航母試航時鍋爐冒黑煙,成為國際笑料。
印度航母在海上突然濃煙滾滾
然而,戰略轟炸機的技術門檻遠高于這些裝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發動機難題:印度連戰斗機發動機都需進口,轟炸機所需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更是遙不可及。
計劃中設想采用的俄羅斯NK—32或美國F—414發動機,都是難以獲得的“夢中神器”。其次是隱身技術壁壘:雷達吸波材料與飛翼氣動布局需要高度精密的工業體系支撐,而印度在這方面幾乎一片空白。
NK—32
更荒謬的是,其設想的“可變后掠翼+隱身”組合被專家譏諷為“違背物理規律的機器”,因為機翼的活動關節會破壞隱身性能。
第三是武器系統脫節:主打的“布拉莫斯—NG”導彈射程僅為450公里,若要在紐約附近發射,等同于自殺式攻擊,而印度尚未掌握更遠射程導彈的技術。
諷刺的是,印度連航空鋁合金都需進口,卻幻想在十年內攻克頂尖航空科技。美國B—21研發耗資200億美元,耗時近20年,而印度國防研發預算連這個數字的零頭都不到。
戰略誤判,體系缺失的致命缺陷
印度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戰略轟炸機的本質。這類武器并非單兵作戰的工具,而是需要78個配套系統協同運作的核心裝備。美國B—2每次出動背后都有龐大的支援體系支撐,而印度呢?
B-2
其預警機數量不足十架,衛星導航依賴歐美,電子戰能力支離破碎。更嚴峻的是,今年6月巴基斯坦聯合中國專家拆解印度“布拉莫斯”導彈殘骸后,其突防能力已被破解。
這意味著印度最先進的導彈在對手眼中已成透明玩具。印度的戰略定位同樣存在矛盾,其安全威脅主要來自與巴基斯坦的邊境沖突,卻耗費巨資追求洲際打擊能力。
莫迪
相比之下,中國從轟—6到轟—20的發展路線每一步都伴隨著預警體系和防空網絡的同步升級,這才是務實的戰略選擇。
地緣博弈,無人機與導彈的技術較量
轟炸機計劃曝光的同時,印度也在實戰層面展示實力。7月16日,印度出動150架以色列“哈洛普”和法國“神經元”自殺式無人機,越境打擊緬甸武裝營地,48小時內“斬首”3名關鍵人物。
此次行動借鑒以色列“定點清除”模式,背后依托衛星和電子偵察系統支持,戰術精度遠超俄烏戰場上常見的無人機游擊戰。
印度軍工出口額在2024—25財年達到創紀錄的27.6億美元,正積極推銷高超音速導彈、五代機AMCA等“概念武器”,試圖復制“辛杜爾行動”的營銷奇跡。
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南亞軍備競賽報告中,一個嚴峻現實浮現:巴基斯坦借助中國技術支持,已將對印度導彈的攔截率提升至88%,印度原有的威懾體系正在瓦解。
信源:海峽新干線2025—07—17——越來越跟不上中國,印度跳過小題直接做大題!要開發超遠程轟炸機可“直襲紐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