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2025年大學生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一‘科’青蔥,‘合’力助‘農’”實踐團,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深入恒合土家族鄉,走訪村民,探尋當地非遺文化竹編以及特色石頭豬圈, 致力于挖掘和助力鄉村特色文化發展。
在竹編技藝探訪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圍坐在竹編藝人身旁,專注地看著藝人將一片片普通的竹條,通過剖絲、編織、鎖邊等一系列精細工序,轉化為造型精美、結實耐用的竹編器具。藝人一邊熟練地操作,一邊耐心地向實踐團成員們講解竹編的歷史、技巧和訣竅。成員們不僅上手體驗了竹編的制作過程,更與藝人深入交流,了解到竹編技藝在恒合土家族鄉的傳承現狀與面臨的挑戰 。有的成員在嘗試編織時遇到困難,在藝人的指導下逐漸掌握要領,完成了簡單的竹編作品,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非遺技藝的魅力與不易。
(村干部體驗竹編 胡洋舟供圖)
(非遺傳承人 周江供圖)
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大家深切感受到村民們對竹編這一傳統技藝的深厚情感。一位年長的村民笑著回憶起過去,家家戶戶都離不開竹編器具,從背簍到簸箕,竹編品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竹編技藝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危機。實踐團成員們認真記錄下這些故事,希望通過宣傳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竹編這一珍貴的非遺文化,助力其傳承與發展。
(村干部與村民交談 陳永豪供圖)
除了竹編技藝,實踐團還探訪了當地特色的石頭豬圈。這些豬圈以石頭為主要建材,巧妙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材資源,不僅堅固耐用,還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融。村干部介紹說,石頭豬圈不僅是當地村民智慧的結晶,更承載著鄉村的歷史記憶。實踐團成員們觀察到,雖然部分石頭豬圈因為現代化養殖方式的興起而不再使用,但它們依然靜靜地佇立在村落間,成為鄉村文化的獨特符號。成員們用影像和文字記錄下石頭豬圈的結構、特點以及周邊環境,希望能為鄉村特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提供素材。
(特色石頭豬圈 易貞寧供圖)
此次走訪活動,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的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親身體驗和了解了恒合土家族鄉的非遺文化竹編和特色石頭豬圈,更與當地村干部、村民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后續,實踐團將結合自身專業優勢,通過線上宣傳、文創產品開發等多種方式,為恒合土家族鄉的特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大合照 彭俊博供圖)
供稿人 唐梵洋 王欣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