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資的鍘刀撞上親情的匕首,滿臺角兒都得濺一身血!
娃哈哈這場百億遺產爭奪戰,已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豪門戰爭。今日,我訂閱的公眾號幾乎都是娃哈哈遺產爭奪戰的選題。
我注意到幾個大V在討論的一個問題:“誰會是最后的贏家”。各路分析看似有理,卻大多停留在輿情層面。究其本質,這場混戰早已超越家族矛盾,直指兩大核心命題:國有資產流失與企業治理權失控。當親情匕首撞上國資鍘刀,注定滿盤皆輸。
說幾點:
一、沉默的官媒:暴風雨前的寂靜預警
至今未有權威官媒深入采訪宗家,這絕非偶然。既有宗家愿不愿意開口的因素,更該有官媒在“等風來”的考量。官媒管理者深諳其中敏感:涉及46%國有股權歸屬與21億美元離岸資產轉移,在監管部門未定性前貿然發聲猶如踩鋼絲。
娃哈哈集團第一大股東杭州上城區文商旅(國資)長期處于尷尬境地——名義持股46%,卻十幾年基本沒從娃哈哈拿到現金分紅,賬面上“應得未得”的數額已經被媒體算到34 億元以上,可以說,國資大股東守著一只下金蛋的鵝,卻連續十幾年沒撿到過蛋。
更嚴峻的是,宗馥莉通過宏勝集團構建體外循環體系,使品牌方利潤僅占代工廠的0.38%,遠低于行業3-5倍的標準比例,形成典型的“隧道效應”。國資監管缺位的傷口,正隨家族矛盾撕裂擴大。
二、時間是把刀:拖得越久,傷口越深
公眾對豪門秘辛的獵奇心態,正在加速矛盾發酵。當“宗慶后7名子女”“宗馥莉的隱秘婚姻”、“宗馥莉的美國護照”、“21億美元資金出境路徑”等猛料被持續曝光,輿情漩渦已遠超遺產范疇。
更致命的,是信托資產來源的合法性拷問——若最終查實18億美元信托資金源自娃哈哈利潤轉移,則涉嫌掏空國資控股主體的核心資產。每拖延一天,就多一分證據鏈完善的可能,離“國有資產流失”的定性更近一步。
三、國資覺醒:亂局中的治理權反擊
國資股東的沉默,曾被誤解為默許。但歷史遺留問題終成今日火藥桶:1999年改制時股權轉讓款未實際支付,國有分紅長期借給企業使用,2008年后甚至停止分紅。這些陳年舊賬在宗慶后時代,憑著他的面子和手腕,還能捂著蓋著。現在老爺子不在了,各方勢力一拉扯,這些炸彈的引線就被點燃了。
杜建英派系舉報的“空殼化”證據觸目驚心:娃哈哈集團總資產僅占整個體系的15.67%,2022年凈利潤不足體系總利潤的0.39%。亂局正給國資股東提供絕地反擊的契機——要是宗家的遺產爭奪鬧到白熱化,爆出的問題足夠多,說不定倒成了國資股東重新調整治理權的機會。
所謂不亂不治,大亂大治是也!通過宗家內亂介入治理重新主張控制權,或將成為國資挽回損失的唯一出路。
四、宗家的絕路:崩塌的家族共同體
關起門解決本是宗家最優選,這道理宗家不可能不懂,說不定早就琢磨過,應該就是談不攏,才有了現在這一地雞毛的局面。談不攏,無非是各有各的小算盤,但最根本的,還是宗老爺子走了之后,家里再沒個能鎮住場子的長輩,沒人能把宗家擰成一股繩。
而且裂痕早已無法彌合,宗馥莉的“削藩行動”直接點燃導火索:關停杜建英關聯的18家工廠,切斷西北五省供應鏈;強制員工轉簽取消干股分紅的宏勝合同;將387件估值911億的“娃哈哈”商標轉移至個人控股公司(未遂)。
當宗家叔叔公開指責侄女,當非婚生子女持DNA報告索要200億股權,宗慶后精心構建的家族共同體已徹底崩塌。人設崩壞比財富縮水更致命——那個“民族企業家”的金字招牌,正隨遺產爭奪戰銹跡斑斑。
宗慶后生前的算盤是“宗家天下”:用N家影子公司織網,把國資當提線木偶。他可能沒想到的是,人剛走,積怨久深的親閨女就揮刀砍向自家人,還捎帶著把網捅成篩子,親弟妹舉著DNA當討債牌,親叔叔端著長輩架子砸鍋——豪門的金算盤,崩得滿地亂滾!
這場戰爭或許沒有贏家:非婚生子女可能因信托文件瑕疵敗訴;宗馥莉面臨股權稀釋與國資追責;國資股東需修補十余年的分紅黑洞;娃哈哈品牌在同行的夾擊下節節敗退。
結局早就寫好了:當國資的鍘刀撞上親情的匕首,滿臺角兒都得濺一身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