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版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很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這與小說原作者過去一直從事電影劇本編寫有關,《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他寫的第一部小說,整個小說很具有動作性,情節大起大合,整個小說,就是一部拿起來就能拍攝的電影腳本。
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是1972年電影版本,今天看來,這部電影也堪稱經典。
1972版,人物表情各不相同
這個版本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電影里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郁的情調,而這種情調的產生,是與電影在稍顯緩慢的蘇聯電影的共性基調作用下、深入地表現了每一個人物的豐潤的內心有著密切的關聯,從而使觀眾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時刻為角色在戰爭沖突中的生死存亡而揪心不已。
1972版,人物表情撐起了畫面
可以說,電影成功地讓觀眾代入了自己的情感,只有讓人物的命運觸動觀眾內心的軟肋,這樣的影片才會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感人肺腑。
2006年,中國拍攝了19集電視劇,演員均為俄羅斯人,中國為此專門搭建了完整的俄羅斯村莊場景。不過,這部電視劇在俄羅斯觀眾的嚴苛的目光下,評價并不高。
這部電視劇在俄羅斯播放時,刪成了12集,譯成俄語放映。俄羅斯觀眾認為:“中國版某些片段尚可,甚至非常出色——但僅限于完全復制1972年蘇聯版的部分。一旦出現原創內容,質量便急轉直下:角色臺詞幼稚、情節缺乏邏輯、史實錯誤頻出,這些羅斯托茨基版本中幾乎不存在的缺陷在中國版中比比皆是。”
中國版
這是中國改編外國影視作品的先天性缺陷。之前,在拍攝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時候,就已經暴露出中國編劇對西方文化的陌生,最后只能憑空想象異域生活。
梁曉聲擔綱編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原劇本里(成片里并沒有采用),甚至按照中國傷痕文學的經驗,編寫出冬妮婭“蹲牛棚”的情節,直接被烏克蘭的合作者給推翻,最終由烏克蘭的編劇重新編寫了劇本,這使這部電視劇稍稍能合乎一點真實的邏輯線。
2015年,俄羅斯重拍了《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俄羅斯觀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部翻拍片的致命要害:
2015版
——所有元素看似精心調配,最終呈現的卻非直擊靈魂的人性悲劇,不過是場穿著德軍制服的華麗槍戰秀。
2015版
片中保留了大量令現代觀眾費解的橋段:比如女兵們在戰場上召開共青團會議批判怯懦戰友,蘇聯讀者能領會這是對官僚懦弱的諷刺,如今觀眾只會覺得是軍士長在管教碎嘴女人。類似場景比比皆是。
更糟的是,導演徹底失敗了人物塑造。盡管用閃回交代每個女兵前史,觀眾卻始終無法共情。
2015版中嘉麗婭父母被抓
編劇還“標新立異”地修改了人物背景:孤女嘉麗婭成了37年大清洗受害者的女兒,索尼婭·古爾維奇則變成反體制知識分子。主創意圖明顯:即便祖國辜負了你,仍要誓死捍衛。但這種扭曲的“愛國”改編,最終只剩空洞口號。女演員們竭力演繹的悲情,在導演廉價的主旋律敘事中消解殆盡。這哪里是忠于原著?分明是又一部陳腐的愛國宣傳片。
2015版中的索尼婭
影片確實拍得很“現代”,俄羅斯電影人近十年在大制作領域積累的技術功底有目共睹。但如果年輕人能理解的語言只是合格的動作場面,那我必須告訴導演一個壞消息:這遠不足以讓新一代觀眾愛上這個經典故事。
2015版
我不會像許多同行那樣斷言“鮑里斯·瓦西里耶夫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寧”。盡管存在諸多擔憂,這部翻拍既沒有褻瀆影史經典,也沒有玷污文學原著——導演甚至缺乏這般膽量。新版《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成了兩年制作周期最可怕的產物:一部空洞到無法觸動任何心弦的電影。還有什么比一部拒絕讓觀眾產生絲毫共情的戰爭片更糟糕?大概只有費多爾·邦達爾丘克的《斯大林格勒》了——隨著今年新爛片層出不窮,那部作品現在看起來竟也沒那么不堪了。——
印度版海報
有意思的是,印度還在2009年翻拍了《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電影名為《Peranmai》,意為“英勇”或“無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
這個電影看過的比較少,筆者把印度版的電影故事轉譯如下,有耐心的,可以看一看,沒有耐心的,直接跳過吧。我們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印度電影如何按照自己的國情,對蘇聯電影進行大動干戈的手術的:
——杜魯萬是一名女子國家軍校(NCC)集訓營的教官。由于出身賤民種姓,他長期遭受上級指揮官加納帕提拉姆的種姓歧視與人格貶損,其他學員也常栽贓他行為不端,唯有女舍監維多利亞對他抱有同情。
他特意挑選了隊伍中最桀驁不馴的五名女學員——詹妮弗、阿吉莎、圖拉茜、蘇希拉和卡爾帕娜參加遠征訓練,試圖重塑她們的紀律性。這些女孩為惡作劇,竟向上司的投訴箱投遞舉報信,聲稱“與杜魯萬同行缺乏安全感,他對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負有全責”。
遠征伊始,當杜魯萬在森林檢查站辦理手續時,女孩們擅自購買避孕套等違禁品,漫不經心地發動吉普車導致車輛滑落山崖。失去交通工具后,小隊決定夜宿森林次日改道。
隨著相處,女孩們逐漸與杜魯萬建立信任。然而局勢驟變——卡爾帕娜發現兩名全副武裝的外國軍人潛入印度森林(此情節移植了麗達發現兩名德國傘兵)。
杜魯萬推斷他們的目標是破壞位于森林深處的印度衛星研究基地的火箭發射計劃,若想實施破壞,敵軍五小時內必將抵達通罕湖岸。他知曉一條四小時半即可抵達對岸安全點的捷徑。
杜魯萬命令女孩們返回求援,但遭集體反對。抵達對岸后他們震驚地發現敵方竟有十六人(一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的德軍設置)。
分析局勢后,杜魯萬判定這是破壞航天任務的境外雇傭兵,立即制定阻擊計劃:派阿吉莎返回報信,其余人參與行動。臨行前蘇希拉叮囑她撕毀投訴信,坦言“我們當初根本不了解杜魯萬的價值”。但阿吉莎途中陷入流沙不幸遇難(對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李莎的犧牲)。
憑借卓越的導航能力,杜魯萬小隊搶先占據有利地形。他砍伐樹木制造路障干擾敵軍。雇傭兵首領安德森派兩名偵察兵探查,被杜魯萬成功擊殺。隨后派出的湯普森、喬治和埃德溫三人組中,僅有湯普森逃脫。連折四名隊員的安德森決定肅清阻礙者。
杜魯萬小隊巧妙布設繳獲的地雷,炸死一名敵軍引發恐慌。夜間突襲中他們奪取雇傭兵隨身攜帶的兩個箱子之一(推測裝有導彈情報),并擊殺兩名守衛。
次日發現情報箱丟失的安德森暴怒,分派本尼帶領三人執行導彈發射任務,自己率剩余兵力與杜魯萬小隊展開殊死對決。
另一方面,加納帕提拉姆發現投訴信后,立即集結隊伍前往森林檢查站調查。店鋪老板向他匯報了女孩們購買避孕套等違禁品的情況。加納帕提拉姆趁機在公眾場合和地區行政官面前誣陷杜魯萬是“心理變態的色情狂”,并散布其綁架女學員的謠言(印度版多了一條內耗的線索)。
他帶人搗毀杜魯萬所屬的低種姓社區,將居民驅逐出該地區。當在河流流沙中發現阿吉莎的尸體時,他武斷宣稱這是杜魯萬奸殺所致。行政官隨即下達了對杜魯萬的“就地槍決令”。
杜魯萬小隊與安德森交火中擊斃三名雇傭兵。本尼命令同行的科林留守裝有導彈的箱子,自己帶人支援安德森。發現小隊行蹤的安德森殘忍殺害蘇希拉并將尸體懸掛樹上。
目睹戰友慘狀的女孩們與杜魯萬含淚以NCC儀式安葬了她。隨后她們與杜魯萬合力擊斃湯普森等兩人,僅剩安德森、本尼和科林存活。杜魯萬制服本尼后利用其引誘安德森,最終在女孩協助下處決本尼。
分頭行動時,杜魯萬搜尋安德森途中遭遇加納帕提拉姆。子彈耗盡的指揮官企圖用對講機呼叫增援,被杜魯萬奪走設備后痛毆逃脫。當加納帕提拉姆撿回對講機時,雇傭兵的尸體讓他終于醒悟真相。他傲慢地向行政官宣告:“我的小隊足以解決,我會把他們的尸體堆在你面前”。
決戰中,杜魯萬與安德森展開肉搏并取勝;女孩們擊殺科林后全力阻止導彈發射。杜魯萬趕到現場將導彈引爆時間延遲25秒并修改航向。
印度運載火箭成功升空后,被改向的攔截導彈在荒林爆炸。
雖然任務成功,但隊員們深知杜魯萬的壯舉終將因種姓歧視被埋沒。最終加納帕提拉姆因“英勇表現”獲政府嘉獎,而真正的英雄杜魯萬默默回到營地訓練新學員。女孩們含淚告別時,再度緬懷犧牲的阿吉莎與蘇希拉。——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寫于1969年,發表時有著它的時代需要,烙印著當時主流意識形態的鮮明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后續的改編者,出于各自的時間點與地域點的立場與考量,賦予了原作不曾擁有的內涵與主題,正如歷史如同一朵鮮花,任后人隨意打扮,打扮成什么樣,關鍵看后來人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及藝術品位。
1972版
這樣看來,《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如同一把照妖鏡,透視出的是改編者的內心靈魂,更像是一把手術刀,解剖的是后來觸碰它的改編者的靈魂肌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