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1998年10月25日,齊魯晚報刊發了煙臺作家高吉波的一篇散文《雪地里的紅棉襖》,2001年至今,這篇散文一直存留于全國大學、中學、小學不同讀本中,且是多省(市)中考語文試題之一。
《雪地里的紅棉襖》能被不同讀本選用,并且成為中考語文試題,在于文章精煉地白描出了“阿九”對“嫂娘”的深厚情感。
文章只有八百字,分為三個大的段落,講述了阿九在人生不同階段對嫂娘的回憶。
30年前,“我”8歲。
母親不在了,一群孩子擠在父親的脊梁上,討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這時候,嫂子嫁給了大哥,“她年長我15歲,嫁來時,驢屁股上曾綁著兩袋玉米,哥說是嫂子用彩禮錢換的。”“嫂子穿著紅棉襖,在雪地里像一團火焰。”
20年前,“我”18歲。
嫂子送“我”到小鎮的車站上外出讀書。
“那天,風大,雪大。隔著車窗,嫂子跑著向我招手。我覺得是一團火焰在雪地里跳躍,盡管她穿的棉襖是藍色的。”
現在,“我”38歲,號稱作家。
“與嫂子最末的相見,是去年春節攜妻帶小回老家去。”
“那天,風很大,雪很大。透過玻璃窗,我看見嫂子從屋外抱著柴草進來給我燒炕,我覺得雪地里有一團火焰永不熄滅。雖然她穿的棉襖是黑色的。”
2022年,原著作者高吉波將《雪地里的紅棉襖》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
今年7月10日,電影文學劇本《雪地里的紅棉襖》研討會在煙臺舉行,電影《雪地里的紅棉襖》進入籌備堪景階段,著名導演王坪擔任影片《雪地里的紅棉襖》的導演。
從一篇散文到電影文學劇本,《雪地里的紅棉襖》將“嫂娘”情深更加具象化了。
在電影劇本中,為報恩,也為托孤,彌留之際的林國恭讓已長成大姑娘的林玉賢嫁給喬家,給喬守業當媳婦。
此時,林玉賢正與其在公社武裝部任干事的高中同學姚秀平暗戀。
幾番痛苦抉擇,林玉賢最終無奈地穿著姚秀平給她買的、原打算與姚秀平成親時再穿的紅棉襖,在一個青黃不接的初春嫁給了喬守業。
歲月流轉,林玉賢要做一個全方位的娘——是女兒小雪的娘,是八個小叔子的娘,也是小姑子喬念慈的娘。
林玉賢從老鄉賢一覺先生的多舛人生里感悟境界——日子雖苦,但要雅過;不怕死,才配活著。她帶領一大家子人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一直邁著鏗鏘而又干凈的步伐。
電影文學劇本《雪地里的紅棉襖》像原著散文一樣,以白描的手法描述最濃烈的情感,劇本得到國內劇作家的好評:簡繁得當的情節,如泣如訴,洗滌靈魂;家國合一的情懷,如風翻白浪,鼓舞人生。
電影《雪地里的紅棉襖》值得期待,除了劇本文本提供的深厚情感,強大的創作團隊和濃郁的膠東風情,是影片值得被期待的重要原因。
電影《雪地里的紅棉襖》的導演是山東電影代表性導演王坪。
王坪是國家一級導演,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山東電影制片廠廠長、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院長。
過去的數十年間,王坪的電影代表作《孔繁森》《金婚》《沂蒙六姐妹》等,也是山東電影一個時期以來的電影代表作,王坪導演作品或個人多次獲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等。
在中國電影的版圖上,以膠東為背景的經典作品數不勝數,經典影片《三進山城》《地雷戰》都是講述膠東大地的故事,趙煥章農村三部曲中的兩部——《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都是在膠東農村取景。
這些都是在膠東大地上創作的可以寫進電影史的作品。
從原著散文到文學劇本,再到電影故事,《雪地里的紅棉襖》都具有濃濃的膠東地域文化色彩,嫂娘重情重義、先人后己、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性格特點,正是膠東特色文化和人倫代代傳承的結果。
同樣在膠東大地上拍攝的《雪地里的紅棉襖》,值得期待。
(作者為山東省第三批簽約文藝評論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