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長到成熟
一顆楊梅要花費極長時間
而摘下它的窗口期
卻只有短短一月
有的成了落果
有的沒有進入銷售渠道
這種浪費并非罕見
如何及時賣出果實
讓楊梅不僅僅只在夏天被記?。?/strong>
一個年輕團隊悄然上了心
賣出幾十萬元銷售額
將非遺、文創、原創IP和楊梅融合
把山野里爛泥般的落果
變成時尚扎染……
25歲的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
碩士生王若雯帶領00后團隊一起助農
敘述青春經濟的新可能
工作室內,楊梅成了設計核心
走進東華大學第三教學樓的工作室
一排服裝,從裙子到T恤
是各有特色的扎染
架子上擺了一系列文創產品
有用了非遺技法的簪子、耳環
還有自制卡通兔子鑰匙項圈
“衣服是用楊梅扎染
圖案也模擬的是楊梅
一圈一圈的紅”
王若雯介紹
盡管沒有高高的楊梅樹
“楊梅”這一元素
卻貫穿了整個工作室
這些設計都出自
王若雯和她團隊的手筆
她來自浙江仙居
長三角有名的楊梅之鄉
楊梅元素
是家鄉的標志
也是工作室的靈感來源
從在校園里推廣楊梅
再利用服裝設計的專業所長
將楊梅變成一種文化
“如今我和團隊助農
大約有幾十萬元的量
如果算上被我帶動起來的親朋好友
是有百萬元的體量”
這股青春經濟的活力
比她自己想象得更強勁
外面的楊梅品質
遠不如家鄉
2023年,王若雯逛超市買楊梅
發現品質“遠不如家鄉”
不夠甜,水分也不夠
對楊梅的挑剔
來自她生于“楊梅世家”的底氣
從爺爺那一祖輩開始
王若雯家中
就守著浙江仙居的楊梅山
“我買到的楊梅不如家鄉
可家鄉好吃的楊梅
別人卻不知道”
果農辛苦
銷售渠道也受限
抱著將家里的楊梅
給人嘗嘗的想法
王若雯幫人帶起了楊梅
最初她想的只是小本生意
結果好的楊梅遇上了
懂它們的客戶
名聲迅速傳開
“許多人找我訂購,量越來越大
不僅是我家,也帶起了別家的果農
一聽到說要楊梅
果農們都很高興地幫我采摘”
不久,經她手的楊梅
數額達到了幾十萬元
不只是水果
想讓楊梅變成文化符號
楊梅季很短,只有一個月
作為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
王若雯敏銳地察覺到
如果不進一步建立楊梅文化形象
對于家鄉的幫助
就僅僅只能停留在
“買賣”的簡單階段
“在專業學習中,我認識到,設計能讓東西變成符號,藏在一些能夠長久保持的物件中。”王若雯說。
帶著設計師的思考
她為家鄉的楊梅
設計出了一款
以“果香校園”為主題的包裝盒
融入仙居花燈、線獅
彩石鑲嵌等特色家鄉元素
和東華大學的?;障嘟Y合
并被采納使用
王若雯希望
讓楊梅能進一步被辨識和記住
很快,她的靈感就來了:
“我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相互交流
把他們的技術和楊梅交織”
她決定以楊梅為元素
開發一系列周邊文創產品
“我頭頂的纏花發簪
采用3D打印技術
楊梅是黏土制作
葉子是非遺的綠色纏絲
一根根慢慢纏在上面”
而掛著的楊梅
還有自己的品種
是“東魁楊梅”
“東魁楊梅很大個
且甜,汁水多
另一些品種的楊梅
比如葧薺,會更小”
通過小小發簪
楊梅的“家族譜系”被悄然梳理清楚
為了讓楊梅能更貼近年輕人
她還設計了屬于楊梅的原創IP
兩只為楊梅代言的卡通小兔
分別叫“叩叩”和“代代”
靈感來源于家中
愛吃楊梅的寵物兔
同時,還開發出系列漫畫、表情包
講述它們的故事
“在它們的幫助下
楊梅附加產品銷量增長了30%”
楊梅落果竟然能做
扎染顏料
“每年仙居有15%的掉落楊梅
爛在地里被填埋
數量約為300噸”
團隊里的00后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設計學碩士王騰飛說
在助農售果的時候
王若雯和團隊也注意到
每年都有無數落果
無法化為經濟效益
成了被浪費的資源
上一個假期
王若雯帶領團隊回到家鄉的楊梅山
跟著果農凌晨三點上山采楊梅
這群大學生低頭撿起沾了泥巴的落果
果農們在一旁看稀奇
不清楚這群大學生的用意
摘了一大桶的落果,團隊下了山
將五六斤楊梅倒進缸里
一遍一遍地搗
花一小時左右
把楊梅果變成楊梅泥
開了火再加熱
直到變成一盤合格的染料
將衣服放進去,染色、固色
再放到太陽下去曬
果農們都十分驚喜
“活了大半輩子
原來楊梅還能拿來做衣服染料”
團隊采用小批量制作的方式
長期試驗,優化染料提取工藝
提高色牢度
實驗的小批量衣服
放在線上店進行銷售
他們也感受到不少人的喜愛:
“之前搞公益活動的時候
有姐姐專門來詢問楊梅扎染的衣服
說染料天然無公害,讓人很放心”
“如果批量生產能成功
果農就可以自己試著做
本來被認為沒用的落果
也能提供一定收入
同時也使得楊梅販售
不再只有季節性”
王若雯說
楊梅經濟更是青春經濟
還有無限可能
2024年,王若雯帶領團隊
校園銷售楊梅共計1.2噸
而在2025年
她希望讓家鄉的楊梅為更多人所知
她在上海開課
教學員們做楊梅造型的非遺發簪
也積極研發楊梅衍生產品
積極地讓楊梅成為一種“文化”
令她感到溫暖的是
不少家鄉人都支持她
相信這個只有二十五歲的大學生
她和團隊以自身學到的知識
能為家鄉楊梅產業添磚加瓦
發掘古老果業中的
青春經濟新可能
“楊梅季到來時,常是通宵摘
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
如果不摘,果實就落了”
摘楊梅也有著潛規則:
越黑的楊梅越甜
這點很難在陽光下看出
果農為了找到好的果實
常在夜間出行,頭戴探照燈采摘
楊梅季的夜晚,漆黑的山內
探照燈的白光從樹木間折射出來
令整個山林閃爍
站在家鄉的山林和城市中間
作為一個新時代助農人
王若雯傾聽果實落框的聲音感慨:
“這些探尋楊梅的探照燈
正是屬于我們的特殊星空”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文末【】與【】,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當【】數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伙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作者: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林千惠/文,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吳愷/圖、視頻
責任編輯:張家寧
校審: 姚佳森
終審: 沈蔚
探尋青春經濟新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