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大家的追求也從“吃飽”轉為“吃好”。
而酸奶這種既好喝又有營養的產品,自然就受到了大部分家庭的青睞。
可誰能想到,市面上竟然有過半數的酸奶不僅營養不達標,甚至還是危害健康的科技狠活!
?——【·酸奶界天塌了·】——?
近日,監管局調查發現市面上不少網紅酸奶普遍存在“掛羊頭賣狗肉”的問題:虛假宣傳、蛋白質不達標、添加劑超標等。
按照國家標準,真正的酸奶蛋白質含量至少要達到每 100 克 2.9 克。
可這些所謂的 “網紅酸奶” 蛋白質含量遠遠低于標準,最低的僅有 1.2 克,連國家標準的一半都達不到。
再看看配料表,更是讓人直呼 “離譜”。
正常的酸奶,配料表第一位應該是生牛乳,可這些 “假酸奶” 的配料表首位卻是水和白砂糖,生牛乳的占比少得可憐,有的甚至排在增稠劑和香精后面。
為了讓這些以水和糖為主的 “糖水” 喝起來像酸奶,商家可謂是煞費苦心。
他們往里面大量添加增稠劑,像羧甲基纖維素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等,讓飲品變得濃稠,有酸奶的質感。然后再用香精調出草莓、藍莓等各種口味,營造出酸奶的風味。
這樣一番操作下來,“糖水” 就搖身一變,成了擺在貨架上的 “酸奶”。
更過分的是,這些成本極低的 “假酸奶”,售價卻不低。
據了解,它們的生產成本不到五毛錢,可在市面上卻能賣到十塊甚至十五塊一瓶,利潤率高達 300%,商家賺得盆滿缽滿,消費者卻被蒙在鼓里。
這些 “假酸奶” 不僅營養不足,大量的添加劑還可能對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分明是喝毒·】——?
這些假酸奶的蛋白質含量低得可憐,根本達不到補充營養的效果,喝了跟沒喝一樣。
更氣人的是,里面的糖分高到離譜,有的比可樂還甜,簡直就是披著酸奶外衣的糖水。
長期喝這種 “假酸奶”,身體肯定受不了。
體重上漲是必然的,畢竟全是糖;血糖也會跟著失控,糖尿病的風險直線上升。
之前就有位孕婦,聽了商家的宣傳,天天喝那款標榜 “孕婦專用” 的假酸奶,結果產檢時查出妊娠糖尿病。
后來一查才知道,這款假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居然是真酸奶的 2.5 倍,這哪是補營養,分明是在害命。
再說說添加劑,那真是沒上限地加。
增稠劑、防腐劑、人工代糖之類的,一樣不缺,而且含量嚴重超標。這些東西長期吃進肚子里,肝腎肯定扛不住,負擔會越來越重。
家里有小孩的更得注意,孩子正處于發育階段,長期喝這種添加劑超標的東西,很可能會影響正常發育,想想都讓人后怕。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有些生產商為了壓縮成本,連最基本的殺菌工序都省了。
檢測發現,這些 “假酸奶” 的菌落總數超標幾百倍。
喝下去輕則拉肚子拉到脫水,重則引發嚴重的腸胃疾病,搞不好還得去醫院掛急診。
而這些黑心商家可不管人們喝了這些假酸奶有沒有危害,在他們眼里,賺錢才是唯一目標。
為了把這些 “科技狠活” 賣出去,各種套路玩得更是溜。
?——【·商家的頂級套路·】——?
第一招 “包裝障眼法”,簡直是把消費者的眼睛當擺設。
商家把 “酸奶” 兩個字印得老大,恨不得占滿整個包裝,一眼看上去就覺得是正經酸奶。
可再仔細瞅,就會發現包裝角落藏著用螞蟻大小的字寫的 “風味飲品” 或 “含乳飲料”,不盯著看根本發現不了,就這么把人忽悠得以為買的是真酸奶。
再說說 “虛假高大上” 這招,更是把吹牛玩到了極致。
動不動就喊著 “新西蘭進口”“草原牧場直供”“0 蔗糖更健康”,聽著多讓人動心。
可實際上,生產的地方可能就是城郊那些破破爛爛的居民樓,里面環境臟亂差。
所謂的 “進口工藝”,不過是貼張外文說明書裝裝樣子,純屬糊弄人。
最讓人不齒的是 “專坑弱勢群體”,專門盯著老人、孕婦和小孩下手。
打出 “兒童成長酸奶,助力長個子”“孕婦專用,補充營養” 之類的標簽,抓住這些人對健康的重視和焦慮,讓他們心甘情愿掏錢。
可這些產品根本沒啥營養,反而可能有危害,這錢賺得也太黑心了。
還有更惡心的 “換馬甲重生”。
一個品牌被查出來有問題下架了,商家一點不慌,換個新名字,弄個新包裝,里面還是原來的配方,換湯不換藥繼續賣。
監管部門這邊剛罰完這個,那邊換個馬甲又出來了,真是罰都罰不過來,氣得人牙癢癢。
?——【·普通人如何避坑·】——?
作為普通消費者,想要避開假酸奶的坑,掌握幾個關鍵點就行,一點都不復雜。
先看產品名,真酸奶會大大方方標著 “發酵乳”“酸乳”,要是寫著 “風味飲品”“酸酸乳”,那基本就是糖水做的,別碰。
再死磕配料表,第一位必須是 “生牛乳”,要是水、白砂糖排在前頭,直接放下,這種肯定不是啥好東西。
營養成分表也得盯緊,真酸奶蛋白質每 100 克不能低于 2.3 克,碳水化合物超過 12 克的,糖分大概率超標,得留神。
還有個招是看保質期,真酸奶沒加那么多防腐劑,保質期不會太長,那種能放好幾個月的,多半有問題。
另外,別被 “0 蔗糖” 騙了,可能換了更不健康的代糖;也別貪小便宜,真酸奶成本在那兒,兩三塊錢一瓶的絕對有貓膩。
最后,盡量去正規超市買,小攤小販和來路不明的網店,踩雷概率特別高。
這次七大酸奶品牌集體翻車,暴露出食品行業亂象依然嚴重。
雖然監管部門已經下架問題產品,但要想徹底整治,還得靠消費者自己擦亮眼睛。
畢竟食品安全無小事,只有每個人都學會辨別,才能讓這些黑心商家徹底失去市場。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