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時代,當機器可以批量創作甚至模仿文風,人類的文學閱讀還有何意義?當技術進步成為時代寵兒,文學在生活中還占據什么樣的位置……
但是,我們總有一些時刻,會被某段文字深深打動,會在閱讀中重新找回對世界的敏感,對人的關懷和對命運的體認。
小北今天想和你分享的,是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陳永國在“北大博雅講壇”的一次講座中,給出的關于這個問題最令人信服、也最動人的回答。
他講述了文學經典為何不朽,閱讀為何是不可替代的體驗,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重新意識到:我們之所以讀文學,并非為了記住多少知識,而是為了成為更完整的人。
陳永國??達姆羅什
閱讀“世界文學”
學會“比較”文學
文學的“旅行”
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永國,作為我國最早推動“世界文學”教學與翻譯實踐的學者之一,攜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講席教授達姆羅什,為我們呈現“文學”的多重面貌。
文學不是速食快餐
它比理論更超前、更深刻
真正的文學,從來不是可以“速讀”的。陳永國教授指出,“四大經典”“六大奇書”“百本必讀”等書單,營造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仿佛讀了這些書就萬無一失。
四大名著的影視劇截圖。
結果造成三重嚴重后果:大量真正有價值的書未被閱讀(“未讀”),國外重要作品未被引進(“未譯”),而文選和書單中真正值得讀的作品卻常常被忽略(“未選”),連學術評論也趨于集中在獲獎或名家作品之上。
更糟糕的是,這種機制也滲透進大學教育中。即便是頂尖高校的文學系,文學課程充其量也只占全部課程的五分之一尚弱,而這五分之一中尚有大量課時被理論、歷史、引介等非作品閱讀課占用,加之教師授課均以文學史介紹為主,因此文學作品的閱讀幾乎等于零。
而文學作品的創新性,對于其他學科和主義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學評論家布魯姆就曾說過,莎士比亞之所以是西方正典的基石和核心正是因為他是“世俗的正典,甚至是世俗的圣典”。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以語言的深邃、人物的復雜性、對人性與權力的深刻洞察著稱。
他指出莎士比亞最具個性的力量在于他在概念上和形象上都總是走在你的前頭,無論你是誰,在什么時候。他總是令你不合時宜,因為他包含著你;而你卻無法把他歸類。
你無法用新的教條闡釋他,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還是德曼的語言懷疑主義。相反,他將闡釋那個教條,不是通過先喻而是通過后喻來闡釋:弗洛伊德的全部思想精粹已經存在于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其中不乏對弗洛伊德的令人信服的批判。弗洛伊德的心靈圖式是莎士比亞的;弗洛伊德似乎只是把它通俗化了。
弗洛伊德認為哈姆雷特的猶豫不決,源于一種“潛抑的俄狄浦斯情結”,然而哈姆雷特的遲疑,其實是對道德、權力、虛偽世界的深層批判。
換個說法,莎士比亞對弗洛伊德的解讀闡明和壓過了弗洛伊德的文本;而弗洛伊德對莎士比亞的解讀削弱了莎士比亞。或者不妨說,這是一種跨越界限而達到了荒唐程度的喪失。
文學經典之所以經典
在于經典永遠無法被讀完
對文學經典的重視和忽視由來已久,陳永國教授提醒我們,馬克·吐溫就曾說,經典是人們予以贊揚的一本書,但卻不去閱讀(這是對他的時代、更是對我們的時代的諷刺)。
克爾凱郭爾似乎比馬克·吐溫更幽默,他說:“在我們的時代,誰還會把時間浪費在成為一個優秀讀者是門藝術這樣一個想法上,更不用說浪費時間成為一個優秀讀者了”。
對于何為經典以及經典何為的問題,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關于“經典”的十四條定義,對于我們而言仍不過時。
上下滑動查看十四條定義▽
1.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2.經典作品是那些對讀者構成寶貴經驗的書;即使推遲閱讀,它們依然提供豐富體驗。
3.經典是那些對我們的想象力留下深刻印象,或深藏于個人或集體潛意識中的書。
4.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5.經典是即使初讀也像是在重溫的書。
6.經典是永遠不會耗盡其意義的書。
7.經典總是帶著各種文化、語言、風俗的足跡和歷史解釋的痕跡走向我們。
8.經典總能抖落圍繞它的批評言論之塵埃,回歸作品本身。
9.經典是那些我們越道聽途說、越以為自己知道,真正閱讀后卻越覺得新穎獨特的作品。
10.經典是一種展現整個宇宙、如同護身符般神秘而包容的書。
11.“你的”經典是那些你無法無動于衷、甚至在批評它時仍在與之確立自我的書。
12.經典往往早于其他經典而存在,但有經驗的讀者能識別其在經典譜系中的地位。
13.經典能把現實世界的噪音調成背景,使我們沉思而不逃避現實。
14.即使在一個與其格格不入的時代,經典也堅持存在,成為必要的背景噪音。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以其機智、奇幻想象和對敘述結構的深刻探索聞名于世。
經典不是一本你翻開就能迅速讀完的書,而是一本你永遠讀不完的書。正因為它無法被窮盡,它才會一次次地返回你的生活。你讀得越多,它與你的人格構造、情感經驗、道德判斷的關系就越深。
在古希臘,人們走進劇院觀看悲劇,早已知道劇情的走向、人物的命運、結局的悲涼,但依然坐在劇場里,一遍又一遍經歷那種對命運的震動和共情。
人們一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知道國王會犯什么錯,王子的命運如何,王后的婚姻如何,最終結局如何;但人們仍然會坐在那里,跟著劇情的發展而大哭,大笑,感受命運的不公,理解現實的艱難。
悲劇并非靠情節制造新奇,而是通過反復喚起我們對人類境遇的敏感。
此外,閱讀經典的經驗是一種心理與人格的形成過程。讀書是經驗,這些經驗逐漸地、潛移默化地幫助構成了你的性格,成為你內在機制的一部分,讀書視角的轉變幫助我們發現自身人格的轉變或人性的養成。
重要的是,經典的力量,不在于你是否同意它所傳達的立場,而在于你無法對它無動于衷。它喚起你的反思、你的抵觸、你的辯駁,在這種對抗中,你的立場與思想被逐步確立。你不能放下它,因為你在其中看見了自己,甚至是在和它對峙的過程中認識了自己。
每次閱讀都獨一無二
文學幫助找到自己的聲音
法國思想家布朗肖曾指出,閱讀是一種不依賴天賦或知識的行為,其價值在于賦予無知以知、賦予未被閱讀的書以生命。書籍在閱讀中成為“無作者的書”——不是說作者消失,而是作者和讀者都以隱形方式參與,使作品回歸其本真。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國20世紀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哲學家與小說家之一。
閱讀本質上不是對作品的解釋、爭論或討論,而是一種自由、孤獨、超脫、喜悅的審美經驗。它既不添增什么,也不改變什么,而是在贊同與接納中激活作品的意義。
每一次閱讀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在這個意義上,閱讀不受寫作的束縛,不受其他閱讀的束縛,也不受任何外來影響的束縛;閱讀是一種純粹孤獨的因而也是純粹自由的行為。
真正的閱讀不只是感受文字的魅力,更可能在閱讀之后引發對自我與世界的反思。關于這一點,美國黑人小說家理查德·賴特做出了精彩的總結:“小說使得我周圍的世界存在、悸動、活著……現實變了,事物的樣子變了……我對生活的感覺加深了,對事物的感覺不同了”。
圖|《死亡詩社》劇照。
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世界活了,現實活了,人更具有人性了。這是因為小說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高度集中的、想象的、個人的對現在和歷史現實的凈化,也就是說,讀者在文學的鏡像中看到了自己,把自己的判斷和同情贈與文學中的人物和主題,同時反過來揭示和反觀自己的生活。
這是文學帶給人的獨一無二的禮物。它不止是愉悅或慰藉,不止是逃離現實的想象,它更是一種面對現實的能力的生成。它讓我們看清世界的粗糲,又不至于在其中麻木;它讓我們觸及人性的復雜,卻仍愿意保持溫柔。
學會了如何閱讀優秀作品,也就學會了如何閱讀我們的真實生活和我們的真實世界。文學從未過時,它只是被遺忘。而我們每一次重新閱讀,都是一次重啟。
有沒有哪部世界文學經典讓你一讀再讀
在你人生的關鍵階段給了你獨特的啟發
在留言區和書友們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
哈佛教授用文學性語言講述的比較文學史
堪比弗雷澤的《金枝》和湯因比《歷史研究》
一部跨越200年的比較文學史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原汁原味的哈佛-清華文學課
用文學原作構筑鮮活的世界文學史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北大博雅講壇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幸好我們還有文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