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昶
作為一名教師,為自己學生的著作寫序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和自豪的事。但是,這一次為胡岳峰博士的著作寫序,我的心情卻非常沉重,因為這是他的一部遺著。另一方面,我又為這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的出版感到欣慰,這是他貢獻給學術界的一份厚重的成果。
胡岳峰的著作《清代銀錢比價波動研究》是在他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而他的博士論文是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習期間多年研究的成果,記錄了他學術成長的足跡。
作為他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指導老師,我對他的學術成長非常了解。岳峰本科就讀于浙江大學歷史系,在那里,他接受了扎實系統的史學訓練。他的本科論文討論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自己家鄉浙江建德的農田水利建設,在大量查閱檔案和報刊資料的基礎上寫出了十多萬字,這充分展現了他的學習潛力。
2012年,他通過浙江大學的推薦免試(免入學書面考試)進入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在入學面試時,他可能是有些緊張,表現得不是很出色,參加面試的老師對是否錄取他有些爭議。我因為看過他的申請材料,覺得他是一個可造之材,就把他招收到自己名下。
入學以后,岳峰很快便脫穎而出,他好學深思,涉獵廣泛,讀書做學問喜歡窮根究底,有非常高的悟性。在研討班上,他的發言討論從不人云亦云,總是有自己獨到的心得和見解,并善于從大家習以為常、不加思索的地方發現問題。在研一年級第二學期,他在我的“中國近代經濟與社會”研討班上寫了一篇《十八世紀帝制中國》的讀書報告,這是對國內外學術界關于十八世紀中國研究的綜述,并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想法和觀點,完全達到了發表的水平。我讀了以后,建議他做些修改,并將臺灣學者林滿紅關于清代貨幣和經世思想的研究也考慮進去,然后拿去投稿發表。
過了一兩個月后,他來和我討論,我發現他竟然已經閱讀了大量關于清代貨幣研究的論著,以及清代經世學者關于經濟和貨幣問題的論爭,并且他希望把這個作為碩士論文的選題。這著實讓我吃了一驚。清代貨幣史是一個非常專深的領域,一般學者都不敢輕易涉足,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是難以有所收獲的。所以我建議他對這一選題先做進一步了解,不必匆忙做決定。
從研二開始,他就扎進了這個領域,閱讀了大量一手資料和二手論著,在此基礎上于研三完成了碩士論文——《“銀錢平行”與“銀銅并行”:清前期貨幣制度的理念與實踐(1644—1795)》。論文共20多萬字,它不僅對既有清代貨幣史的研究做了非常詳細到位的綜述,并且對清代前期貨幣制度的政策設計和貨幣的實際運行做了細致的梳理和充分的討論。論文認為,清代貨幣制度是一種“以銀(白銀銀兩)銅(銅錢)并行為代表的向近代白銀核心型體系轉變而不得的銀銅復合本位制度”。除了關于貨幣本位問題和清代貨幣思想的精彩討論外,論文的突出貢獻還在于指出了貨幣制度之實際運行中面臨的市場的時空分割。
與大多數前人的討論所假設的不同,他的論文通過對貨幣在地方市場的流通使用情況和貨幣的“毛細管作用”的分析,指出至少在十九世紀以前貨幣發行和流通受到不同地區、不同層級的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多重因素的分割,而這種分割加上當時貨幣供應的內生性和外生性并存,是造成貨幣政策設計與實際運行脫節的重要乃至主要原因。論文得到學位評議和答辯專家的一致好評。
碩士畢業后,岳峰繼續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他以“清代銀錢比價”為博士論文研究的課題,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清代貨幣資料,從官方檔案到民間文書、個人記述,并按照年份和不同的省份重建了整個清代銀錢比價的盡可能完整系統的數據系列。
在此之前,前輩學者只搜集整理了部分的銀錢比價資料,做了清代個別時段、個別省份的銀錢比價系列,還沒有哪個學者個人或學術機構做過這樣的系統完整的工作。這是一件工作量巨大,且繁復瑣細的工程。而岳峰僅憑一己之力,毅然挑戰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讀博的幾年時間里,他整天泡在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學校圖書館好幾年的借閱統計都顯示他借閱的圖書數量高居榜首,遠遠高出其他同學的借閱量。校報的記者還專門采訪報道了他的學習情況。在這個資料工作的基礎上,岳峰對整個清代各省銀錢比價的逐年波動情況及其原因,以及這些對清代財政和經濟的影響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這些研究是他博士論文的主體,也是這本即將出版的專著的主要內容。
岳峰的這部專著共有70余萬字,除緒論和結語外,全書共八章,可分為兩個部分。前面四章是對清代銀錢比價的一個數據研究和各省歷年比價數據的重建,而后四章則是對清代銀錢比價波動的原因、造成的影響及社會各方對波動的應對等方面的質性研究。這兩個部分其實分開來各自單獨就是一篇博士論文的題目和容量。
前面講過,在此之前,還沒有人對清代銀錢比價做過完整系統的數據系列,因為這項工作的難度實在太大,而岳峰以一人之力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作。他重建了有清一代從1644年到1911年逐年各省(十八行省加京師)的銀錢比價數據系列。
一開始,岳峰是想以府為地理單位、以月為時間單位來重建清代銀錢比價的數據系列的,不過這個工作量實在超出了個人的極限,更主要的是沒有充分的史料支持。所以他選擇退而求其次,以省為地理單位、以年為時間單位來做這項工作。
即便這樣,受史料限制,這個數據系列還是有不少年份和省份的空缺,特別是在清前期。但這已是目前為止我們所能有的最為完整和全面的清代銀錢比價數據系列了。它把前人所做的工作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書中“表56 清代銀錢比價分省數據(一)”和“表57 清代銀錢比價分省數據(二)”就是這個銀錢比價系列,它列出了各省逐年的銀錢比價。這兩張表中每個年均省均比價數據背后都有數個、數十個甚至更多的地方原始數值為支撐。岳峰在第三章中專門討論和說明了這張表中的每個數據是如何提煉和整合出來的。每個數據都要經過五至十個步驟仔細嚴謹地從大量原始資料中提煉出來。
書中“表55 1846年各省均數據處理示例”以1846年為例,詳細說明了各省的銀錢比價數據是如何提煉出來的。表中分欄展示了數據的地域、資料來源、資料的原始文本、資料中的銀錢比價數值、經過處理的校正數值,最終在表56和表57中采用的錄入值等,清晰直觀地把整個數據處理過程展現了出來。
以有清一代268年計,19個省級單位的逐年數據有5000多個,扣除數據空缺的年份省份,至少也有3000個數據,這3000個數據每個都是從多個甚至十數個原始數值提煉整合出來的,這樣表56、57所根據的原始數據數量是驚人的。
為了重建這個清代各省銀錢比價的歷年數據系列,岳峰搜集和建立了一個數百萬字的原始數據庫。如此龐大的數據庫當然是70余萬字的著作無法容納的,但我非常希望它以后能夠被整理出來,開放給學界使用。
在第四章中,岳峰根據他重建的清代銀錢比價系列對其宏觀動態趨勢做了分析,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結論。
他把各省歷年的銀錢比價走勢圖疊加在一起時,如書中“圖36 各省銀錢比價(1644—1911)”所示,發現有清一代銀錢比價的全國變動態勢一致,即便省與省之間存在基數或平均數高低、波幅大小、貴賤轉變發生遲速的細小差別,但各省沒有出現過與他省長期相反的比價變動趨勢,不存在獨立的走勢,這說明清代存在一個全國性的貨幣市場。
這個全國性的貨幣市場的線性走勢圖以1853年 (咸豐三年) 為界,可以看到兩個明顯不同的波動形態,此前銀錢比價波動總體走勢呈底部較寬的U型態勢分布,此后則為一向右后方傾斜的W型狀態。全部清代268年中共有6次較明顯的銀貴錢賤階段、5次較明顯的銀賤錢貴階段。
從區域上看,華北和江南大地理范圍內各省比價變動趨勢都較接近,但總體上江南地區諸省的比價變動同步性高于華北諸省,此或可說明江南地區的銀錢比價市場整合度高于華北。其他地區則是兩湖、兩廣、陜甘的銀錢比價貨幣市場整合程度較好。福建和四川有一定程度的獨立特點,此或與兩地所處自然地理單元有一定特殊性有關,但在長期走勢上并不與他省相異。雖然云南數據整體偏高,但走勢亦不異于全國。
在接下來的五、六、七、八章中,他分別討論了清代國家對銀錢貨幣的管理,影響銀錢比價波動的各種原因,銀錢比價波動對國家財政、民眾生活及商貿活動的各種影響,以及官方和民間對銀錢比價波動的應對。
岳峰認為,清代的貨幣是銀錢并用,這個貨幣體系的形成,有其特定歷史背景,是一種國家與市場合作,來應對巨量海外白銀輸入,貨幣流通嚴重依賴白銀的狀況,以穩定和發展社會經濟的自救行為。這個貨幣體系的建立,并非出于預先的頂層設計,而是一個在應對危機中不斷演化的結果。
銀錢并用自然形成比價,在清代,白銀的供給不受國家掌控,而制錢鑄幣是由國家掌控的。這兩種貨幣并用,必然給清代銀錢貨幣的管理及比價穩定調控帶來始終無法擺脫的矛盾。銀錢比價形成及波動,本質在于銀與錢各自價值變動。而銀價與錢價的變動,又與其各自的供需數量、流通速度及國家財稅和貨幣政策等因素相關。所有相關因素,又被嵌入于特定的經濟結構、財稅體制、貨幣制度、貨幣行用結構之中。
由于影響比價的因素眾多,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各因素作用大小、影響程度也不一樣,造成銀錢比價波動頻繁而復雜的局面,并對國家財政和民生經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在本書結語的最后,岳峰指出,若以后見之明做中西比較,可以看到清代貨幣體系存在先天缺陷,銀錢并用而比價無定,導致財政收支具有不穩定性。大量使用金屬貨幣,具有天然的通縮傾向。無論是從穩定銀錢比價,還是從對抗通縮而言,信用貨幣的發行都應是題中應有之義。然而,終清之世,清政府都無法進行這樣根本的貨幣體制改革。在清代前中期,它沒有這樣的動力;在清代后期,即使它有心改革,也無相應的歷史資源憑借,亦無充分的集權能力。岳峰的這個看法或許可以為我們理解中西歷史大分流增加一個觀察維度。
以上就是岳峰這部專著的主要觀點和貢獻。這部專著的出版將會是清代貨幣史和經濟史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事件,而岳峰在本書中所做出的成果將長久地嘉惠學林。
遺憾的是,這一切岳峰本人都看不到了。岳峰2019年博士畢業后,入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繼續從事清代和近代貨幣史、經濟史的研究,并有志于把研究推進到民國時期。只可惜天妒英才,如果他不是在2024年英年早逝,他的學術成就將不可限量。
岳峰在學術上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總是力圖把研究做得盡善盡美,去挑戰學術的高峰,也挑戰自己的極限。正如他在自己的碩士論文后記中所說的:
人這一輩子,活著,不就是為了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自己的極限到底在哪里的嗎?——不管路有多長,黑暗試探我,烈火燃燒我,都得去接受。
岳峰這部遺著得以很快出版,要感謝岳峰碩博士求學期間的同門和他工作后的同事、學友等的熱心幫助和奉獻,他們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蔣宏達和于廣、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趙士第、上海大學文學院葉鵬、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王睿、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張國坤、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善靖,他們共同整理校訂了岳峰的書稿。岳峰的同門群策群力,校對了書稿的校樣,他們是:王鵬輝、趙思淵、裴丹青、黃亞楠、林勝強、劉源、鄒凌鳳、侯琳、孟浩、丁嘉暉、焦文卿。而本書的出版,則是岳峰同門師兄、現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社科分社社長劉隆進一手策劃和操辦的。有這么多、這么好的同門和同事熱心幫助、貢獻心力,岳峰在天堂里一定會非常欣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