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 蔣豐
有一種說法,1851年,英國在倫敦舉辦了“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也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覽會。中國“福建茶商首次參展,展品包括白毫茶、功夫茶等,獲得國際好評。” 其史料根據之一,是當時“《泰晤士報》評價:‘中國茶商展示了茶葉最本真的形態,這或許預示著未來全球茶產業的變革方向’。”其史料根據之二是“1852年出版的《英國倫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評獎委員會報告書》,記載了中國茶參加首屆世博會并獲得好評的史實,評語中提到了福建武夷山出產的白毫茶、烏龍茶等。”如果此說成立,就可認定具有170多年歷史的世界博覽會,是與“中國茶”并行而進的。
?1867年,法國舉行巴黎世博會,有傳說“三位福建茶女表演茶藝,成為展會亮點。”更有說,當時“福建茶商詹金圃攜帶的鐵觀音在品鑒會上連獲三枚金獎,其‘觀音韻’的獨特蘭花香震驚評委。法國茶學會會長在品鑒報告中寫道:‘這種茶葉在第五泡時仍能保持層次豐富的香氣,堪稱自然界的奇跡’。”這樣看來,中國的“閔茶”,在世界博覽會的開創時期,是沒有缺席的。
時任中國總理在第七屆上海世博國際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說:“1876年,中國第一次以官方名義參加了美國費城世博會。”而中國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出版的俞力主編的《歷史的回眸—:中國參加世博會的故事(1851——2008)》,則認為“直到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中國才有了以官方名義正式參加世博會的記錄。”在我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在浙江海關稅務司擔任“案牘”的工作人員李圭參加美國費城世博會回國后寫了一本《環游地球新錄》,李鴻章特意為此寫了一篇序言。這本書里一方面談到有“大清國”的茶參展,另一方面說到“茶葉一項,人皆嗜之。惟嫌綠茶摻雜過多,出洋原箱較大,由行發鋪另售不便。未若該每磅一小匣,合若干匣為一箱之為善也。”與此同時,他還注意到:“印度之物,式樣半若中華。茶葉年多一年,味雖不美,而行銷亦廣。”顯然,中國茶在世界上已經開始面臨競爭了。
1878年,法國舉辦了為時190天的“第三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剛剛到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郭嵩燾到會參觀,回來后在日記中寫道:當時的“中國館”——“中華公所”“售瓷器、茶葉、古銅器、雕刻、象牙折扇獨多。”不過,后世有研究者指出,當時“瓷器、茶葉、銅器、雕刻、折扇等,滿床滿架地堆放在一起,似乎缺少讓人賞心悅目的感覺。”郭嵩燾自己則說日本場館“以修潔勝”,比中國館有“清雅氣”。
在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上,一方面是中國茶備受歡迎,并因此被美國伯克蘭茶行包銷。當年11月4日《大公報》曾有這樣的報道:與“各國茶葉相比,獨推中國為第一,有獎超等文憑之說,會場中一時播揚已遍。除零售外,仍有三萬磅皆為紐約伯克蘭茶行包銷,事成后,更有別茶行加價五百元,甚至加一二千元向茶瓷公司訂立永遠交易之合同,此亦中國商界上之一好消息也。”另一方面則是上海茶店陳新禮帶著兩名纏足少女在現場侍茶,惹起旅美華僑華人的反感和譴責。當年《東方雜志》第九期曾刊登留美華人張繼業撰寫的一篇題為《記散魯伊斯博覽會中國入賽情形》的文章,對此現象大加鞭撻。
1905年的比利時列日萬國博覽會上,大清政府建立了“中國博物院”,“以官貨入賽”,“售有茶葉、瓷器、景泰藍、繡貨、綢緞、古玩、玉器、雕刻、木石諸種”,中國的通運公司還在現場建設了一間“茶室”,“裝飾最麗,為會場獨一無二之飲息處”。遺憾的是這次廈門只帶著煙草來參展,原因是“二十年前,廈門之茶,行銷美洲者,不下二十萬斤,今為印度、錫蘭茶市所奪。”當然,這次博覽會上也出現了一點波瀾,那就是“中國出品竟有刑具、煙槍、纏足鞋等物。”后來是中國“留學生爭之公使,始撤去”,好在是沒有釀成大浪。
1906年,意大利舉辦“米蘭萬國博覽會”。自籌盤纏前往參會的江浙漁業公司副經理郭鳳鳴回國后寫了一篇《意大利萬國博覽會紀略》,指出從參展狀況來看,中國“惟茶葉一項,尚能保存利權”,但“華商不知大勢,圖利目前,每以他種植物葉摻雜其中,售偽日久,信用必失。”他在現場看到一個意大利“十二歲小女子,云華人世居人下。”也就是說,在這屆世博會上,出現了中國茶葉造假的問題。
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和舊金山市建立,美國又舉辦了為期288天的“舊金山巴太萬國博覽會”。中國的“安徽祁門紅茶以及湖南安化芙蓉各山紅茶,皆由山西寶聚公司監制,中華茶葉公司陳列,煞費苦心,仍嫌未能動目。”其原因之一是“茶之陳列雖多,然無說明統計,不過一二商人小冊,散置其間”。原因之二是“我華茶入口作弊之事”,“藥材內羼雜偽茶”。寫到這里,我敲鍵盤的手指有些顫抖!正如論者所說,“中國商人在出口茶葉中大施雕蟲小技,摻假作偽,自毀信用,害人害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屆博覽會上,中國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日本茶商以“蒸青綠茶”工藝展示現代化生產線,印度茶商則推出CTC碎茶技術。面對工業化的沖擊,安徽茶商謝裕大創新推出“黃山毛峰”禮盒裝,把采茶時間、茶園海拔等信息印在錫罐上,這種“可追溯系統”比歐盟食品溯源標準早了一個世紀。更好的消息是,江西修水的寧紅工夫茶以“果香蜜韻”征服評委,與印度阿薩姆紅茶同臺競技時,其耐泡度高出30%。更令人矚目的是華茶公司展示的“茶藝三件套”——紫砂壺、青花杯、竹茶則,把品茶儀式升華為文化體驗,最終斬獲7項大獎中的4項。
長話短說。?2010年上海世博會?:十大名茶(如祁門紅茶、西湖龍井等)入駐聯合國館,吸引超280萬人次品嘗。?武夷山茶農在聯合國館演示“巖茶十二道”,從茶青采摘到炭焙完成需48小時,這種近乎苛刻的工藝讓瑞士鐘表大師感嘆:“這是時間與自然的完美協作。”更值得關注的是,云南普洱茶通過世博會平臺,把“越陳越香”的陳化理念推廣至全球,形成每年200億元人民幣的收藏市場。
?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中國以“一葉千年”為主題展示茶文化,傳遞東方飲食美學。
現在,正在舉辦的?2025年日本大阪關西世博會上,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 (中茶公司)受邀參展,展示烏龍茶等品類,并簽署對日出口合作項目。
回望170年世博的歷程,我發現中國茶始終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找平衡點。結尾時想說,我去參加6月3日以“綠色賦能 智創皖美生活”為主題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安徽活動日,親眼看到祁門紅茶作為活動指定用茶,攜百年非遺技藝香溢世博,成為徽風皖韻走向世界的芬芳名片。作為一個在日本的中國人,作為一個在日本的“安徽的女婿”,心中自然有一番激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