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白大褂的村醫竟成了假藥販子。”在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村醫銷售假藥案中,本應守護村民健康的鄉村醫生,卻利用職業便利販賣假藥,嚴重危害群眾用藥安全。
這起案件暴露了基層藥品安全監管的薄弱環節。近日,當地檢察機關聯合市場監管、衛健等部門,通過“個案破題、制度固化”的創新路徑,推動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無縫對接,形成“刑事打擊+行政監管+公益訴訟”的全鏈條治理模式。
蒲某龍、蒲某畢均為平塘縣村醫,2021年至2023年間,二人通過社交賬號購買無合法手續的“甲茸壯骨通痹膠囊”“復方川羚定喘膠囊”,利用村民對“赤腳醫生”的信任,向周邊群眾推銷。他們將假藥銷售網絡擴展至其他村醫,形成“村醫—患者”的銷售鏈條。經鑒定,涉案藥品均為假藥,而5名村醫通過販賣假藥非法獲利52元到1萬余元不等。
“村醫作為基層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本應是藥品安全的守門人,卻因逐利淪為售假者。”承辦檢察官指出,醫務人員利用職業便利售假,不僅直接危害患者健康,更嚴重破壞基層群眾對醫療體系的信任。
2024年3月,平塘縣人民檢察院對其中2名主犯提起公訴,對3名犯罪情節輕微的村醫作出不起訴決定。刑事檢察部門同步將案件移送行政檢察部門審查。經核實,根據藥品管理法相關規定,3名被不起訴人雖免于刑事處罰,但仍需接受行政處罰。根據《人民檢察院行刑反向銜接工作指引》,平塘縣檢察院向市場監管局制發《檢察意見書》,建議對3人銷售假藥行為依法作出行政處罰。2024年7月,平塘縣市場監管局對3名村醫作出沒收藥品、違法所得并處罰金的行政處罰(涉及金額共計4.5萬余元)。
該案的辦理并未止步于行政處罰階段。平塘縣檢察院行政檢察部門與公益訴訟部門協同聯動,由公益訴訟部門對該案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在判決生效后,蒲某龍、蒲某畢一次性支付懲罰性賠償金人民幣5萬多元。同時,針對衛生健康部門暴露出的監管漏洞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明確指出其對鄉村醫生藥品使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并依法制發檢察建議。平塘縣衛生健康局迅速響應,成立專項整治工作小組,對全縣鄉村醫生執業情況開展全覆蓋排查,重點核查藥品采購渠道合法性、儲存條件規范性等關鍵環節;并將藥品安全管理納入村醫年度績效考核體系、建立村民監督舉報信息化平臺等舉措,切實筑牢了基層藥品安全監管防線。
“這起案件給基層治理提了個醒:特殊職業群體的違法犯罪,需要更精準的監管觸角。”承辦檢察官說,通過此案,村醫需定期上報藥品采購記錄,監管部門加強動態巡查,村民可通過平臺實時反饋,讓“白大褂”真正成為群眾用藥安全的“防護衣”。
這起案件的成功辦理,不僅實現了“罰當其責”的個案正義,更直接推動建立平塘縣行刑反向銜接聯席會議制度。2025年7月4日,平塘縣檢察院聯合公安局、衛健局、市場監管局共同印發《行刑反向銜接聯席會議制度(試行)》,通過固定建立每季度召開聯席會議、信息共享平臺、聯合執法機制等,從信息聯通、工作聯動、人員聯合等方面進一步強化協作配合,助推行刑反向銜接工作提質增效,將個案中的協作經驗固化為長效制度。
辦案檢察官介紹,過去存在“刑事不訴、行政失管”的真空地帶,現在通過開展行刑反向銜接工作,確保違法行為得到連貫處理,同時防止“以罰代刑”或“非刑即罰”的極端現象,真正實現了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的無縫對接。《行刑反向銜接聯席會議制度(試行)》的建立,凝聚了各行政單位的共識,將懲治成果轉化為預防成果,實現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社會治理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