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
面相,不只是外表容貌,更是一個(gè)人的內(nèi)在品性。
而一個(gè)人最好的面相,就兩個(gè)字:和氣。
01 和氣,是修養(yǎng)
《禮記》有言:“貴者必有和氣。”
面相和氣的人,不是沒有脾氣,而是將修養(yǎng)刻進(jìn)了骨子里。
他們?yōu)槿穗S和,待人謙卑,行事穩(wěn)重,處處讓人舒服。
有一次,李鴻章被派往南京處理公務(wù)。
經(jīng)過家鄉(xiāng)合肥時(shí),他決定抽空去拜訪恩師徐子苓。
和隨從一起到了門口,門房看他身穿官服,頂戴花翎,急忙趕去通報(bào)。
李鴻章卻急忙叫停,對他說:“你暫且別去,能否先借我一套家常衣物。”
門房一頭霧水,隨從也不解其意,問起原因,李鴻章答道:
“若穿著官服,我恐怕一敘舊情,恩師會(huì)有所顧忌,若穿著常服,才不至于產(chǎn)生隔閡。”
《圍爐夜話》中講:“待己不可不嚴(yán)明,與人不可不和氣。”
待人接物,和氣迎人,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教養(yǎng),是潤物無聲的善意。
02 和氣,是心態(tài)
古語有云:“愁煩中具瀟灑襟懷,滿抱皆春風(fēng)和氣。”
身處逆境低谷,心中憂愁煩悶,面上仍然保持著徐徐春風(fēng)般的和氣。
這樣的人,必定有著豁達(dá)而瀟灑的胸懷,樂觀而向上的心態(tài)。
蘇軾被貶謫到黃州時(shí),內(nèi)心憂慮,精神孤苦。
但他從不曾因此對人擺臉色,發(fā)脾氣,反而再和氣不過。
哪怕是出門散心,遇到田間的農(nóng)民、水濱的漁父、山野的樵夫、市井的商販,蘇軾臉上也滿是笑容,與之隨意聊天說笑,好不快活。
有些人對外人和氣,對親人不耐煩,蘇軾從不如此。
面對家中的妻兒,他更是親和關(guān)愛。
吃生硬的麥飯,他會(huì)同孩子在桌上互相打趣,還別出心裁,將大麥和小豆做成“二紅飯”,逗妻子開心。
面相和氣的人,遇事坦然,內(nèi)心淡定從容。
他們明白,與其悶悶不樂,不如付之一笑,在最低的境遇,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
03 和氣,是人緣
所謂,“色思溫,貌思恭”。
意思就是,與人交往,要注意自己的臉色溫和、樣貌恭敬。
溫和有禮,謙恭有度,才能讓人如沐春風(fēng),不僅有好面相,更有好人緣。
胡適說:“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
得益于母親的教導(dǎo)和自身的修養(yǎng),胡適一向待人和氣,溫文爾雅。
1938年,胡適被任命為駐美大使,每日忙著應(yīng)酬,四處求人,心情極差。
但他的下屬,即便是半夜有事找他,他也是和和氣氣,從不甩臉子。
在寫給妻子的信里,胡適說:“總不要叫人家看我的臭臉,總不要叫大家跟著我受罪。”
于私于公,胡適對待同僚或朋友,向來是一視同仁,真誠溫和。
民國時(shí)期流行著一句話,“我的朋友胡適之”。
大家都以成為胡適的朋友為榮,可見他的人緣有多好。
正因如此,胡適遇事有人周濟(jì),遇難有人幫扶,路越走越寬。
古人云:“善人者,人亦善之。”
你對別人多一分和氣,別人會(huì)還你一分善意,自然能廣結(jié)善緣,無往不利。
04 和氣,是福報(bào)
《菜根譚》中說:“氣和暖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面相和氣的人,往往心性善良,德行敦厚。
而一個(gè)人越是和氣處世,越是福澤綿長,好運(yùn)也會(huì)不請自來。
北宋名相呂蒙正,平日里為人隨和寬容。
他剛升任參知政事而上朝時(shí),有官員隔著簾子對他說:“這小子也能參知政事?”
呂蒙正兩耳不聞,徑走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同僚好友卻十分憤怒,想要詢問那個(gè)人的名字和官位。
呂蒙正見狀,急忙制止,說道:“一旦知道姓名,就會(huì)終身不忘,還是不知道為好,不問出來,對我又有什么損失呢?”
當(dāng)時(shí)的人,反而因此更加敬服呂蒙正的雅量和氣度,他在仕途上也越走越順。
《漢書》有云:“和氣致祥。”
和氣之人,有大胸懷,能容人,能諒人,既避免了沖突,也周全了品格。
看似是忍讓退步,實(shí)則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減少紛爭和糾葛,增添福氣和運(yùn)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